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为什么第一次有了喜欢的人从敦煌文化中探索中拉文明互鉴之路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024-10-13 20:14:1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最佳回答

“为什么第一次有了喜欢的人”为什么第一次有了喜欢的人从敦煌文化中探索中拉文明互鉴之路

“这是一片历史与文化的沃土。”即将结束在中国甘肃敦煌段的行程时,巴西全国青年理事会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拉菲拉·索萨·门德斯·席尔瓦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场景:寻访莫高窟,游览月牙泉,体验敦煌夜市,眺望落日晚霞……这一切,定格成了她记忆中的“敦煌印象”。

“在敦煌,随处可见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与互鉴的印记。”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9月18日至26日,来自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古巴、洪都拉斯、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等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25名青年代表在甘肃和北京两地参加2024年“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培训交流营,旨在加强中拉文明互鉴,携手共促中拉青年发展。

敦煌莫高窟,拉美青年代表合影留念。李悦/摄

“莫高窟是连接现在与过去、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从敦煌市区出发,途经无垠戈壁和连天公路,在漫漫黄沙之中,被称为“一生中必须去一次”的莫高窟逐渐显现出身影来。这座古老石窟1700多米长的断崖上,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公元4-14世纪之间开凿的700多个洞窟,内有45000多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

在莫高窟,拉美青年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

进入323窟,阿根廷共和国方案党青年团国际关系书记圣地亚哥·加西亚·文赛端详着北壁西侧绘于唐代初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西域商人牵着载满货物的骆驼与东方商队相遇的生动画面,让他惊叹不已。

“中国将古老的莫高窟保存得如此完好,令人大感惊奇。”文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敦煌石窟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厚重感,更直观地表现了中国在文物保护上取得的成就。

在黑暗的洞窟内,随着冷光手电筒的光柱来回扫动,哥伦比亚文化部青年事务地区顾问吉娜·巴伊特·阿尔瓦拉多试图看清壁画上的每一处细节。“藏金阁的经书是哪个历史时期留下来的?”“当地是怎么进行文物保护的?”“洞窟内的佛像与壁画得到过修复吗?”23岁的她是团里年龄最小的代表,一路上,她向翻译人员“连环”发问。

在拉美青年看来,莫高窟不仅是审美的艺术,也是解读文化与历史的密码。通过此次敦煌之行,秘鲁国会议员阿莱航德罗·姆南特·巴里奥斯发现,中国的一件件文物,都对应着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

“在敦煌石窟,大家可以看到大量描绘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文化交流的生动画作。”讲解员一边走,一边介绍各洞窟的历史典故:从第296窟的壁画上可以看到,许多西域客商长期住在敦煌一带,再现了当时西域人文交流的繁荣景象;第16窟和17窟存放着公元5世纪至11世纪初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为研究古代中外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作为此次行程的“中国通”,巴西马列主义组织“主权”宣传工作负责人、历史学家伊恩·卡马戈在学校教授马克思主义课程,读过多本关于中国历史与革命的书籍。但进入“书本外的中国”,来到莫高窟,他才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经历长达五百多年的殖民后,巴西的许多历史已经被人们遗忘。”卡马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而莫高窟却让我有幸见识到中国艺术和文化千百年的传承与变迁。”

“敦煌文化延续上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善庆指出,敦煌文化凸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中国让古老的文物再次‘活’了起来,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文赛认为,莫高窟不仅是中国的珍贵历史文物,还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融合,是连接现在与过去、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我相信,今天我们能欣赏到莫高窟这件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修复和维护方面的努力。”阿尔瓦拉多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慨道。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敦煌文化焕发新生机

自从被西方发现后1个多世纪以来,莫高窟经历了“看守式保护”“抢救性保护”,再到如今的“科学性保护”:建成“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推出“云游敦煌”,推动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工作,成立“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如今,莫高窟与敦煌一起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与文化的使命,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倡议,其中有21个国家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014年,习近平主席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举行会晤期间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强调要坚持交流互鉴,巩固世代友好,并宣布于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此次全国青联主办的“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培训交流营活动,旨在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倡议,增进中拉青年交流合作,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团结凝聚青年力量。

尽管拉丁美洲是世界上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大陆,但中拉交流往来已有数百年历史。16世纪下半叶,一艘满载中国丝绸和瓷器的商船从菲律宾驶向墨西哥,拉开了中国与拉丁美洲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序幕。到了近现代,共同的反帝反殖民事业让中国与拉美命运相连,文化上也形成了诸多共通之处。在中国,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拉美作家的作品受到无数文艺青年追捧;热情奔放的拉丁音乐和舞蹈融入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在拉美,中国革命领袖是一代又一代左翼青年的精神偶像,他们相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引领拉美通往光明的未来……

“中国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都曾深受殖民之苦,都曾艰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古巴青年艺术家组织萨伊兹兄弟会主席亚塞尔·托莱多·加尔纳切认为,相似的历史遭遇,为中拉开展平等的文明交流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和拉美对彼此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墨西哥国家艺术中心中国新年文化节主席亚里德·里兹克·科瓦鲁比亚斯因喜欢中国武术而与中国结缘,这是他第三次来访中国。在他看来,此次“未来之桥”活动对增进中拉人民友谊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中拉双方能在更深层次增进相互理解,为促进中拉文明互鉴和创造共同未来发掘更多的可能性。”

文明互鉴为世界带来和平的希望

习近平主席在全球文明倡议中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中国是调和地区冲突、消除发展不平衡的榜样。”洪都拉斯驻华使馆一秘费乔纳·费尔南德斯认为,中华文明中的“和平”基因,不但使得“中国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拉美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并从中获益。

阿莱航德罗认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推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能为解决分歧提供对话协商的渠道,为世界冲突地区带来和平的希望。加尔纳切认同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我们应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理念中学习如何尊重文化差异”。

“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增进了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地区的对话和了解。”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青年团全国文化事务委员恩格莉·奎瓦表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有助于各国以平和理性的态度面对分歧,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她希望中拉青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平等对话交流,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引领中拉友好关系驶入新航程,为世界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发出青年之声。

秘鲁圣马丁省省长办公室主任若昂·阿尔法罗·索里亚诺坚定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倡议。他表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十年来,中拉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伙伴网络不断扩大,战略对接也更加紧密。“中拉双方应坚持多边主义,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加强对话,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正义和繁荣。”

(责编:湖南一医院解聘全体员工 员工发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