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质生产力入海 硬核装备争当“耕海新好像一场梦,却怎么也醒不来势力”
最佳回答
“好像一场梦,却怎么也醒不来”广东新质生产力入海 硬核装备争当“耕海新好像一场梦,却怎么也醒不来势力”
今年年初,广东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出“向深海挺进”的号召,打响了海上装备竞赛的发令枪。今年以来,沿着广东4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向深远海挺进,一个个大型智能深海养殖装备“拔海而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兴未艾。截至今年11月底,广东全省共建设5678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11个桁架类网箱;全省已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90个、总投资额超200亿元。辽阔海域之上,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已然成势。
相对于传统海洋生产力,广东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蜕变和能级跃迁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新”和“质”两个层面,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成为广东突破资源瓶颈、打开海洋经济增长新空间的重要思路。羊城晚报记者在近期召开的两场广东农业顶级展会上就看到,海洋牧场展区人头攒动,各种硬核装备同场竞技,处处能感受到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新质生产力入海带动广东崛起一批“耕海新势力”。
看现代化海洋牧场科创实力
科技就是广东现代化海洋渔业发展的强大后盾。把造价动辄数千万元的深水网箱投放到风高浪急的深远海,企业信心来自哪里?
今年4月,广东最大养殖平台“恒燚1号”落户湛江。在东海岛东南码头乘坐快艇出海,半个小时之后就能抵达这座巨大的“海上堡垒”。“恒燚1号”总长101米,总宽47.5米,总高27.5米,重达2000吨,平台最多可同时满足约50人登乘游玩,比11个篮球场还要大,是当之无愧的海上“巨无霸”。
在第五届水产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届广东(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上记者看到,“恒燚一号”的展台前围满了很多外国友人,对这个“巨无霸”表现出巨大的兴趣。据现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以下简称“湛江湾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恒燚一号”平台设计养殖水体达6万立方米,共分为6个独立的1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养殖水深可达25米,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独立的养殖水体意味着,在“恒燚1号”可同时开展6个不同阶段、不同鱼种、不同工艺的养殖科研和生产任务。粗略估算,6个养殖水体若全用于养殖金鲳鱼,年均产值规模达0.72亿元,若全用于养殖章红鱼,年均产值规模达1.35亿元。
因为采用了八点锚泊定位,“恒燚一号”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能够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保持稳如泰山。同时,还配置可抵御16级台风的压载系统,可实现快速上浮或下沉。自投产以来已受到多次台风影响,平台上养殖的鱼并没有遭受损失。
相对于传统海洋生产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意义还在于推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以“恒燚一号”为例,据湛江湾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偌大的养殖平台只需要4名工作人员,一切操作可以在控制室里完成,养殖温度、溶解氧、PH值、浪高等主要水质参数都有实时监控,湿度、风速、光照、流速、流向等养殖参数也只需要一点鼠标就能调出。
不仅如此,“恒燚1号”还实现了自动化养殖,工作人员只需要按下开关,饲料自动投喂系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启动,储存在饲料仓的饲料通过管道运输,从播撒器喷洒而出自动喂鱼,大大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标准化养殖的水平。
看广东的“耕海新势力”
作为广东“耕海新势力”之一,湛江湾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第二批启动建设的广东省实验室之一,主要依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单位共同建设,立足湛江、面向南海、服务海洋,聚焦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三大领域。除了“恒燚一号”,还打造了全球首例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全潜悬浮定深柱稳式综合试验养殖平台(海塔1号)。
另一个养殖平台中的“明星”——珠海“格盛1号”,则是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发,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旗下珠海格盛科技设计并投资,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建造。
登上“格盛1号”,羊城晚报记者亲身体验了一把在深海如履平地的感觉,根本感受不到海上的波动,手机信号也一直顺畅。据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该集团将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在珠海蜘洲岛海域打造一个“1+N”深远海养殖模式示范园区,以“格盛1号”为起点,持续推动装备平台技术优化升级,以智能装备引领渔业向深海拓展。
强势崛起的“耕海新势力”,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发动机”。以湛江为例,通过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湛江培育起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帮助乡镇、村庄和村民,通过水产养殖产业,实现增收致富。2023年,湛江水产总产量达128.5万吨,总产值近300亿元。
位于雷州市纪家镇的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当地镇域经济中的“扛把子”企业,一手打造了“海威1号”“海威2号”海上养殖平台。养殖平台的运营和发展,带动了设备制造、饲料生产、物流运输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创造了一系列全新的工作岗位,吸引相关产业人才集聚湛江。不论是在生产端,还是在销售端,湛江都已形成了“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看经略远洋背后的制造力量
除了“恒燚1号”“格盛1号”这样的海上“巨无霸”,广东深远海中星罗棋布的,还有大量的重力式深水网箱。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底,广东全省共建设5678个重力式深水网箱。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上装备向深远海挺进,相应的海产品走进更多消费者的视线。在广东湛江,巨大的圆形深海养殖网箱星罗棋布,一个周长100米的网箱里,金鲳鱼的年产量可达50吨。
今年11月底在广州召开的第十三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第五届水产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届广东(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上,各种各样的重力式深水网箱同台竞技“秀肌肉”。以广东南风王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为例,其结构看似简单实质牢固,阻力系数小,抗风浪能力强,能够抵御14级以上的强台风和6米以上的涌浪。
还有湛江湾实验室的“海洋池塘”,这种新型组合式桁架平台由外围宽4米的可折叠网箱组成,包围水体超过3万立方米,适用于15至100米水深的环境;还有可实现鱼苗高容量精准计数的数苗机、自动杀鱼机、水下巡检机。在这两个广东农业顶级展会上,海洋牧场展区人头攒动,处处都能感受到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
新质生产力入海不但带动广东崛起一批“耕海新势力”,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正逐渐改变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成为广东突破资源瓶颈、打开海洋经济增长新空间的重要思路。
羊城晚报记者 许悦 实习生 刘奕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