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句台词都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以引爆全为什么会这么难过的说说场

来源: 搜狐专栏
2024-10-25 13:31:53

最佳回答

“为什么会这么难过的说说”每一句台词都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以引爆全为什么会这么难过的说说场

话剧《哗变》的舞台,以一个逼真的军事法庭开场。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演绎被告、原告、检察官、辩护律师与证人之间所开展的言辞犀利、逻辑缜密的辩论。舞台上唇枪舌剑,舞台下凝神静气。

1988年,北京人艺话剧《哗变》首演,并来沪演出,给上海观众带来了难得的紧张感和惊喜感。我当年有幸观看过由朱旭、任宝贤等老一代艺术家演绎的《哗变》,精彩绝伦,我至今印象犹深。此次,《哗变》作为北京人艺驻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第二场剧目,亮相上音歌剧院,由北京人艺第二代阵容演出,精彩依旧,一票难求,好评如潮。这也是京沪两地文化交流、互相促进的延续。

《哗变》是北京人艺外国戏的代表作之一,被视为话剧的一部教科书。它也是外国剧目本土化的一个经典,回归了话剧的本质——靠“话”来叙述故事。这部戏的舞台没有华丽的灯光,没有变换的场景,也没有大幅度的人物动作和肢体冲突,纯然靠语言之美撑起了舞台。台上只有扮演律师和检察官的演员可以不断走动,其他演员都是坐着说台词,以“话”的魅力征服台下观众。它生动地表明了——话剧姓“话”。

小说《凯恩号哗变记》以震惊美国海军的“凯恩舰哗变”为故事原型,讲述了军事法庭对凯恩号战舰哗变的审判过程。作家赫尔曼·沃克又将自己这部曾获普利策奖的小说改编成话剧《哗变》,话剧上演后引起轰动。1988年,该剧被英若诚翻译成中文,北京人艺特邀美国著名艺术家查尔顿·赫斯顿来执导,将其推上了中国剧场的舞台,同样引起轰动。

时隔36年,我在上音歌剧院观看了由北京人艺第二代阵容传承演绎的《哗变》,依然被这部经典话剧深深地震撼。该剧语言的精妙和张力,导演的节奏和场面把控,演员的真诚和准确表达,为上海观众展现何谓“真正的中国话剧”的一个经典说明。

《哗变》海报

大幕拉开,舞台中心只有一把高高的座椅,左边长长的审判席和右边被告席的小桌椅都是陪衬。那庄严肃穆的氛围,迅速将观众带入法庭的场景中。

法庭质询开始,律师、被告、检察官、法官、陪审员、证人等角色依次上下场。充满机锋的唇枪舌剑与层层递进的法庭质询、扣人心弦的法庭争锋,让观众在紧张的氛围中见证了一场撼人心魄的激烈交锋。上台的近20位演员,清一色是男性,尽显军人的阳刚之气。这场没有“颜值盛宴”和情感纠葛的演出,牢牢吸引了观众。

台上的每一句台词都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以引爆全场。整个演出过程中,高密度、快节奏的语言,让辩论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上至上校、舰长,下到三等兵,一个个身份和性格不同的证人被传唤、坐在高椅子上陈述,通过对话和辩论的层层推进,勾勒出一个复杂的军事审判过程。台下的观众跟随着剧情一起思索、反问、探寻,最终在这场语言的密集“轰炸”中,厘清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哗变》在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为剧中所有的事件提供了有层次、可推敲的递进。这不仅是一场关于真相和正义的较量,也是一场智者之间的对决。

《哗变》是一场看似简单却极具难度的演出,因为演员们不仅要用语言来塑造角色,还要在有限的场景中传递剧情。而演出结尾,一个令人意外的反转,让这场有关智谋与人性的较量尘埃落定,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随即,全场观众打破之前“克制”的鸦雀无声,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

与1988年那场《哗变》相比,我感觉亮相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哗变》,在整体呈现上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第二代阵容倾情投入,语言基本功、表现力、性格化处理、相互之间默契的配合与节奏起伏都几近完美,有些随机应变的小动作还有所创造。秉承“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原则,每个角色都被真诚演绎。冯远征饰演的魁克舰长、吴刚饰演的律师格林渥、王刚饰演的检察官查理……个个栩栩如生,光彩照人。例如,吴刚以精湛的台词功力,表现出律师的机锋和冷静。他说:“这个角色是这个戏节奏的把控者,在台上的走动也要走出节奏。同时,这部戏台词量非常大,逻辑性非常强,而且每一句都要说得精彩漂亮,把意思传递清楚。”检察官的扮演者王刚是台上两位能走动着说台词的演员之一,他的演出体会是:“以大量密集的台词来表现舌战和交锋,不只要说好、说清楚,还要清晰地传递出意思和节奏。”冯远征饰演魁克舰长,在接受法庭讯问时一度情绪失控,“下意识”地从衣袋中摸出两颗核桃握在手掌中转动,以掩饰自己的紧张心理。丁志诚饰演的医生证人伯德,虽然只上场只有几分钟,但也是一个有光彩的角色。他为角色设计了一些细节,比如在什么时候看手表等,充分表现出他的医生职业背景。最厉害的是,全台没有一个演员佩戴扩音器,每一句台词都能清晰地传送到剧场里每一位观众的耳中,这是北京人艺的传统,而在当今戏剧舞台上已很少有了。

《哗变》剧照

有一种意见认为,一旦在剧院里听台词,戏剧就要完结。错了!《哗变》的成功,否定了这种偏见。话剧要靠说话来塑造人物性格、通过对话和独白递进戏剧情节。话剧姓“话”,有了大量精彩的台词和入心、入情、入身的表演,便具备了走向成功巅峰的基础。《哗变》在没有复杂动作调度的前提下,完全靠着不同人物各具特色的语言,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将事件全貌逐渐勾勒清晰,在事件的末尾又恰到好处地进行了反转:夺权者玛瑞克被宣判无罪。这场哗变事件得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哗变》在本届艺术节上获得极高的赞誉,给我们另一个启发:一个剧团一定要有几台响当当的经典骨子老戏,像北京人艺的《茶馆》《哗变》等,一代一代接续复演,有序传承。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台戏参加了一次会演,获得了一个奖,便将它束之高阁,布景道具在仓库里积满灰尘;而是要不断修改,不断打磨,不断演出,不断提高,才会让一台好戏拥有强大的、不朽的生命力。而优秀作品的积累和传承,可以使剧团的招牌越来越光亮。

演出的剧场门口,高悬着“戏比天大”四个字,这是北京人艺的信条,也是他们能成为中国戏剧界“天花板”的缘由,同样也应是我们所有戏剧工作者的信条!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