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近七成受访者担心网络为什么这么累是什么歌“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024-12-12 07:30:5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最佳回答

“为什么这么累是什么歌”近七成受访者担心网络为什么这么累是什么歌“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网络流行语已成为当代年轻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但与此同时,一些烂俗恶趣味的,甚至隐含暴力、歧视等内容的“烂梗”也悄然滋生,并大有向青少年群体蔓延的趋势。   前不久,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此前,中央网信办在《关于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中强调坚决打击7类突出问题,其中就包括打击编造网络黑话、恶意造梗,打击通过拼音、谐音、指代词等方式,恶意编造低俗烂梗、不良流行语,污染网络风气的问题。   “有些网‘梗’因为被滥用而变得烂俗无聊,成为‘烂梗’,而有些‘梗’本身的内容很低俗,像前几年流行的‘化粪池警告’‘绞肉机警告’,这种由严肃刑事案件造出来的‘烂梗’,缺乏对生命的尊重,甚至丧失道德底线。”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说,这一代青少年不再只通过文字获取信息了,短视频的普及让他们可以轻松地获取网络中的内容,但也更容易受到网络“烂梗”的影响。   网络“烂梗”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影响?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让青少年远离网络“烂梗”侵扰,68.1%受访者建议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网络“烂梗”向青少年蔓延   “你个老六”“双肩包”,江苏常州的90后家长陈兴说,有时在小区里带孩子玩,能听到年纪稍微大些的孩子说这些词汇。“刚开始还不太懂他们说的是什么,后来上网查了才知道‘双肩包’是由‘神经病’的首字母演化而来,‘老六’大意是指那些玩阴险手段的人。”   在北京工作的00后刘彤有个正在上初中的弟弟,她说像“寄了”“嘎了”之类的网络流行语是弟弟比较爱说的,“大多是从游戏中听到的,之后就可能会成为‘口头禅’”。刘彤说,自己平时浏览网络信息比较多,大概能了解弟弟所说的“梗”,有些“梗”的含义不太健康向上,但对父母那辈人来说,很难理解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也很难判断是好是坏。   网络“烂梗”为何会在青少年中传播?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是青少年触网机会和时间增多,容易被网络热点裹挟;55.3%的受访者认为是青少年出于好奇心理,玩“烂梗”以彰显个性。其他原因还有:“烂梗”简单有趣,易于传播流行(46.8%);青少年对“烂梗”缺乏辨别力,不自觉使用(46.3%);周边人都在用,为了融入集体(46.1%);只是为了好玩(19.8%)。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指出,网络“烂梗”的渗透性越来越强,不仅有文字、图片、表情包,有的还渗透到商品中,如文具、书包、文化衫,几乎无孔不入,青少年接触到“烂梗”的机会增多了。   “另外,从青少年的成长特点来看,网络‘烂梗’对其有特别的吸引力。”孙宏艳表示,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网络“烂梗”可以使他们产生猎奇心理;另外,青少年还特别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会不由自主地使用同伴们喜欢的“烂梗”,从而形成“群体狂欢”;有的青少年特别喜欢与众不同、彰显个性,家长和老师说“不可以”的事他们更想去尝试。“青少年群体还面临着学业等方面的压力,网络‘烂梗’常常使他们获得放松。因此,青少年会因为好玩、减压而使用网络‘烂梗’,使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传播得格外广泛和迅速。”   过半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让青少年乱用词汇   安徽的小学教师苏静发现,学生中说网络“烂梗”的现象比较常见,而且一旦有人开始说,会迅速在学生中传播,即使跟他们强调不要使用网络上的“烂梗”,也很难完全禁止。“网络‘烂梗’大多内涵空洞、苍白,如果任由这些词汇在学生中传播,会破坏他们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影响他们的正常表达。”   周妍指出,网络“烂梗”对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影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还没养成基本的汉语能力和素养时,就接触到网络“烂梗”,会影响个体学习规范的汉语和正式的表达,而且语言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个人思维方式的具象化呈现,过早接触网络“烂梗”,会破坏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   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进一步分析发现,受访家长对此更为担忧,比例为74.4%。   “那些被用烂了但不是很负面的‘烂梗’,我不会太在意,但如果是那些负面的、含有歧视意思的‘烂梗’泛滥,我就很担心孩子学会那些不文明的话,影响和同学之间的交往。”陈兴说。   网络“烂梗”泛滥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调查中,受访者将出现词汇乱用(52.5%)及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51.8%)排在前两位。47.6%的受访者认为会导致网络语言代替正式表达、正式词汇贫乏的情况,42.1%的受访者认为会容易写错字、错词。其他还有:失去对优美语言的鉴赏力和运用能力(41.2%);盲目跟风追热点,影响独立思考能力(37.5%);把时间精力用在网络上,破坏学习兴趣(37.1%);有些“烂梗”具有攻击性,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35.1%);有些网络“烂梗”低俗无意义,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养成(31.4%);影响与他人良好沟通和交流的能力(30.4%)。   孙宏艳认为,网络“烂梗”泛滥不仅会破坏青少年准确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烂梗”背后的娱乐化倾向使青少年在转发、评论、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对其他事情也抱有娱乐至上的态度,面对严肃话题也一笑了之,即使是低俗的、不合乎道德规范的事情也认为“就是好玩而已”,失去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更重要的是,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会深度侵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影响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孙宏艳曾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青少年会把“废柴”“废人”挂在嘴边,这些比较消极、比较“丧”的“烂梗”,使青少年容易形成比较消极的思维定式。   68.1%受访者建议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小孩子说的语言一般是模仿学习来的,让孩子好好说话,家长要以身作则。”陈兴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家长要与时俱进,主动了解孩子在网络上接触的内容,为孩子辨别什么样的“梗”是不好的、不能说的,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苏静平时会了解学生常说的网络用语背后的含义,帮学生分辨那些扭曲的、低俗的网络“烂梗”,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虽然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传播,但并非所有青少年都热衷于此。孙宏艳在青少年接触“丧文化”的研究中发现,学习负担重的学生对一些“丧文化”“烂梗”更感兴趣。她认为,老师和家长要特别关注青少年成长中的困难、压力等,关心青少年不同时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青少年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青少年能接触到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青少年喜欢玩‘梗’有其特殊心理需求,如获取认同、给自己解压等。家长和教师要重视网络现象、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适时帮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和网络素养,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一味批评反而可能触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此外,孙宏艳指出,社交媒体平台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发挥正向引领作用,把好语言、内容关,为青少年推送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   让青少年远离网络“烂梗”侵扰,68.1%的受访者建议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57.6%的受访者认为教师应加强对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引导;56.2%的受访者建议家长以身作则少说网络语言,并合理安排孩子的上网时间和内容。其他还有:创新教学方式,让青少年认识到语言文字的美(55.9%);加强网络平台监管和整治,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36.6%)。   “在互联网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背景下,想让孩子不接触网络、不受网络影响不太可能,我们能做的是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周妍认为,非常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审核,过滤掉烂俗的、不健康的网络语言;另一方面,现在很多视频的配音和字幕都由AI工具生成,其内容不仅含有各种“烂梗”,还存在谐音字、错别字,也会对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表达产生负面影响。“互联网平台要从技术上、机制上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周妍指出,学校教育要加强语文教育,从青少年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出发,引导他们多阅读经典文本,用更多优美的语言塑造他们的表达方式,增强对网络“烂梗”的抵抗力。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青少年家长占78.7%。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8.0%,二线城市的占40.6%,三四线城市的占16.6%,县城或城镇的占3.5%,农村的占1.3%。   (应受访者要求,陈兴、苏静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刘亚仁教唆他人吸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