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巷”创建2年,还要对标纽约吗?找到自己的“能量点为什么第一个喜欢的人永远忘不掉”更重要
最佳回答
“为什么第一个喜欢的人永远忘不掉”“上海硅巷”创建2年,还要对标纽约吗?找到自己的“能量点为什么第一个喜欢的人永远忘不掉”更重要
“市中心环境确实很好,但租金成本还是很明显。”在日前举行的“上海硅巷”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启动仪式上,已经入驻“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的企业在谈到科创回归都市中心时坦言,当下,发展初期的科技企业最在乎的仍是租金、人才和税收政策等三大主题。
2022年末,长宁区以定西路、愚园路和武夷路三条道路为中心,辐射江苏路、凯旋路、长宁路和延安路高架,将围合而成的片区定义为“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以期实现城市更新与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
借助城市更新的力量,硅巷街区内的存量商务楼、产业园区相继改造为硅巷智谷、“硅巷No.1”众创空间、“上海硅巷”创客厅,为初创团队提供在市中心负担得起、交通便利、环境舒适的办公和研发空间。
硅巷(Silicon Alley)的概念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纽约,与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加州的硅谷(Silicon Valley)相呼应。后者从半导体制造中心发展为苹果、谷歌、脸书等科技巨头的所在地,前者则伴随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中诞生的一批科技初创公司形成集聚效应,借助纽约背靠华尔街的金融资源、多元的人才供给和活跃的文化创意氛围,在硅巷培育了一批金融、媒体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科技企业。
“上海硅巷”的诞生,一方面源自街区内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硅酸盐所“双所百年科创策源”的先天优势,两大机构孵化的团队成为首批入驻“上海硅巷”的初创企业。另一方面,硅巷街区也是长宁激活“数字长宁”20年产业根基的一次全新探索。
历经2年发展,“上海硅巷”形成了一批更新载体,引进和巩固了包括西井科技、黑湖科技、禾赛科技等在内的行业领先企业。但伴随经济周期的现状挑战,对标纽约硅巷的“上海硅巷”,当下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仪电“新象限·武夷”园区
作为首批入驻硅巷智谷的企业,矽睿科技作为国内高质量传感器领域的头部企业,目前在硅巷街区有100多名员工办公,主要涉及销售、市场、风控等岗位。
在矽睿科技行政事务负责人毛丽华看来,科技企业是否适合在中心城区发展,一大因素与企业的业务布局和所需的人才息息相关。“技术转化成产品,需要随时与市场交流,在市中心每天能拜访、接待的客户批次和便捷程度具有明显优势。”
但这似乎还不是“硅巷”最主要的“能量点”。
齐享视觉是一家从事可视化咨询、文化战略策划的咨询企业,创始人高伟今年将团队迁入硅巷街区办公后发现,不少潜在客户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但同时他也观察到,一些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很先进,可企业在路演、与投资人对接时不擅长“讲故事”,在视觉包装方面始终“差口气”,在投资机会越发珍贵的大环境下显得有些“吃亏”。
长宁区已经注意到这一情况。此次借助辖区内大院大所、大企大园的科创资源,打造“上海硅巷”创新孵化平台,正是希望整合区人才工作局、区科委、华阳路街道以及华泰创投等部门和投融资机构的力量,吸引、孵化、培育一批新的高科技企业,提升“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的创新活力,让创新活力和实力更多地“被看见”。
高伟注意到,两年来“上海硅巷”持续举办了创新创业大赛、“硅巷早餐会”等特色活动,在市中心逐步形成了“无边界”的科创空间。成立满一年的“上海硅巷”党建联盟也成为产业资源对接、政府部门联系走访企业的交流平台。
硅巷No.1众创空间
“早餐会等交流形式很受企业欢迎,可以让企业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加深彼此了解。”高伟说。
也有“硅巷”入驻企业建议,希望街区内的龙头企业能发挥产业带动作用,“霸气外露一点”,将街区内合适的初创团队吸纳进自己的产业生态链。
记者注意到,启动仪式现场,不少企业就对入驻海粟文化广场的禾赛科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为自动驾驶激光雷达领域的领军企业,前身创立于硅谷、2014年在沪成立的禾赛科技,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支持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的乘用车和商用车、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无人配送车等各类智能机器人应用。
还有企业代表直言,期待政府能通过产业基金等多种形式参投硅巷企业,一方面给予企业更多信心,另一方面也为其他等待孵化和投资的企业“打样”,了解“被看好”的企业所应具备的特质。
“科创企业往往前期研发投入巨大,需要一定时间的技术沉淀,因此需要借助投融资渠道乃至资本上市来为研发投入持续注资,等待市场爆发的一刻。”毛丽华说。
当“耐心资本”日渐珍贵,“上海硅巷”是否有更加令人亮眼的政策和激励举措、让企业更有感受度的服务执行力,这是步入《长宁区全面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收官年后,长宁接下来所要回答的问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