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这个图片林少华:侘寂风与残缺美
最佳回答
“为什么要这个图片”为什么要这个图片林少华:侘寂风与残缺美
太刻意了,就不自然,不自然就不美。
家住五楼,而我已经老了,总有一天爬不上五楼。那一天正一天天步步心惊地朝我走来,鼓掌欢迎也好扭头不理也好,反正都要走来,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我开始考虑对策,也不光是我,比我小不少的同一单元的别人也在考虑。结论理所当然:装电梯。可是,讨论几年了仍未开工。
于是我在远离城区百里开外的郊外买了房子。一楼,进出一步到位。尤其让“知青”出身的我险些欢呼的,是有个拥有完全自主权的小院。我开始想象从花草拥径的小院平步入室的自己……
房子要装修,上网找了一家装修公司。上市公司,笑容可掬地领我看装修材料和家具陈设。居然全是灰色。深灰、浅灰、鼠灰、银灰,简直像进了雾霾世界。样板间更灰,四壁皆灰,上下皆灰,灰桌灰椅灰橱灰柜,无一不灰,清一色灰,没有折衷,没有妥协。看得我心灰意冷,遂问其故。对方面带被映成灰色的笑容说如今流行日本侘寂风啊,年轻人,尤其新婚男女特喜欢这种风格。灰色洞房?侘寂婚房?我在心里画了个大大的灰色问号。对方见我满脸诧异,赶紧向我介绍何为侘,何为寂,何为侘寂。我当然不是来跟他讨论侘寂美学的,明确告诉对方:侘寂材料一概不用,一律换成原木奶黄色调。老了,迄今人生和当下心情足够侘寂了,懒得住什么侘寂风房子。
应该承认,作为一种审美概念,“侘寂”是日本提炼出来的。不过严格说来,在日本美学那里,“寂”“侘”是分开的,而由中国学者合二为一。所谓“寂”(さび),大体是对寂寥、寂静、寂然、沉寂、枯寂、空寂、闲寂、孤寂、凄寂等场景、氛围、心境的认可、把玩和升华——禅寂。“侘”(わび),则主要意味着凄清、凄凉、凄冷、凄苦生活中让人心生感动的真诚,即“凄”之景物和感受的诗化。侘寂代表性物化形式,比如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石庭)、由千利休经营完成的茶道(詫び茶)。在文学领域,则主要体现在松尾芭蕉及其弟子创作的俳句(俳谐)之中。且看最典型的两首:“孤鸟啊,落在枯枝上了,秋日的黄昏。”“护花翁啊,头发白樱花白,白在一起了。”细细品味,确有侘寂况味——都是从不完美中觅出美感,都是对沧桑美、古旧美、质朴美以至残缺美的点赞和推崇。
不错,侘也好寂也好或侘寂也好,作为审美概念诚然是日本鼓捣出来的,但作为一种审美取向、美学趣味也是日本特有的吗?不。不说别的,同那两首俳句相对应的,就有“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白头黄叶两相怜”(宋祁),可谓异曲同工。直接表现“残缺美”的也不难找见:“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与之相若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为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等等,无一不对“残缺美”投以温情脉脉的欣赏眼光。试想,如果把“晓风残月”换成“晓风满月”,把“缺月挂疏桐”换成“圆月挂疏桐”,把“一道残阳”换成“一道朝阳”或“万道朝晖”,就一点儿也不好玩儿了,是吧?
在绘画领域,更是喜欢抱残守缺——宁愿画老牛破车,也不画“宝马”比亚迪;宁画竹篱茅舍,也不画高宅深院;宁画断壁残垣、断桥残雪,也不画连体别墅、立交新雪。是的,残缺美也是美。老子早就宣称“大成若缺”“大巧似拙”。其前提当然是自然。太刻意了,就不自然,不自然就不美。余秋雨断言:“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谢天谢地,老翁我是有皱纹的老翁。老黄瓜涂绿漆,装嫩?一装就不自然。
说回装修,我之所以没理睬装修公司推荐的灰色基调侘寂风,另一个原因是其不够自然。灰色果然是自然色吗?总体说来,天空是蓝的,大地是黄的,植物是绿的,其花朵虽然五颜六色,但也好像没有灰色的。我见过绿色的雏菊、黑色的蜀葵,而灰色的花从未见过。当然,审美是极其个人化的事情,装修喜欢什么颜色纯属个人自由,别人不宜说三道四。只是,装修公司是不是最好不要冠以“侘寂风”大力推销……(林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