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职教科研要多一点“怎么会呢日语学生味”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024-12-09 19:03:3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最佳回答

“怎么会呢日语”职教科研要多一点“怎么会呢日语学生味”

  教育部有关领导呼吁要加强职业教育研究,并开出具体清单,此举引起了职教业内外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笔者认为,加强职业教育科(教)研,应更多一些学生视角,更多关注和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对象,把更多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学生、学情研究上,即职业教育科研要多一点“学生味”。

  这几十年来职业教育领域改革项目丰富、创新实践丰硕。但总体看,存在比较突出的“三多三少”现象,即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繁多,聚焦聚力人才培养有效性、增值性的少;研究教师培养发展体系建构的较多,而研究学生和学情的少;研究关注项目建设的内容多,但研究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少。

  “三多三少”现象的背后,是缺少对职业院校学生、学情的真正关注,缺少对学生这一教育教学主体的深度研究,缺少对学生受益这个立德树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真切关照。于是,教师搞教师的创新,学校抓学校的改革,看似热闹非凡,实质上学生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没有感知、没有参与,更难说让学生真正受益。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职业教育既是教育,也是经济,还是民生。实际上,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教育更关乎社会乃至关乎政治,正因如此,在研究职业教育的同时,也是在研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而上述方面均能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职业教育虽然是学历教育,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实际上也是一种兜底的教育。职业教育虽然承载着让受教育者“上好学”的使命,但更多的是承担着让人们“有学上”的责任,这一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多元的,需要分类研究,分类实施。

  职业教育更是就业教育,不少地方特别是边远山区,承载着“就学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致富一家”的责任。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择业观念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就应该成为学校的首选。

  当然,学情研究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就一所高职学校而言,其生源既有普高生、中职生(含技工学校),还有五年一贯制的学生,生源近乎遍及全国大部分省份,学生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年龄生理等都有较大差别,而且教育教学活动往往又在大班化的环境之中,如何因材施教、因才而育,就必须特别重视。

  因此,为加快实现从职教大国向职教强国的转变和发展,在整体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办学规律研究的进程中,在精心谋划新一轮“双高计划”项目的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正在兴起有组织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中,加强对职业教育学情的研究应该作为一个重要命题,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各职业学校的关注和重视。

  一是要把学情诊断和研究作为新一轮“双高计划”的重要内容。实践已经证明,国家重大项目的遴选指标和建设目标任务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目前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议广泛开展具体且深入的学情诊断和研究引导,并作为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和“双高”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用强有力的“指挥棒”引导学校把高水平建设项目使学生受益作为重要工作,从而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学生最大增值的实处。

  二是引导学校把教育教学重心转换到学生身上。既要倡导学校党委和校长把心思用于关心、关注、关爱学生上,引导学生工作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关照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身上,也要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优化研究视角,调整研究重心,致力于在学情问诊把脉上做成果、见成效。必要时,学校应当设立学情研究专门机构,分年度、分专业、分班级形成学情研究报告。

  三是国家科研管理机构要设立更多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项目,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中应该鼓励更多的基于学情分析的教育教学成果申报。

  总之,职业教育研究要多一点“学生味”,通过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引导职业学校教师干部和教研工作者研究学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周建松)

  (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理事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123页材料举报导师学术造假后续:导师又一篇稿件被期刊撤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