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南京明城墙,为何是“长江上漂来的古为什么会这样呢英语城墙”

来源: 搜狐中国
2024-10-27 12:25:33

最佳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呢英语”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南京明城墙,为何是“长江上漂来的古为什么会这样呢英语城墙”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南京明城墙,为何是“长江上漂来的古城墙”)

中华门下,古朴的灰砖映照出历史的沧桑。它,已经650多岁了。

中国江苏南京明代城楼仪凤门建筑外景 图源 视觉中国

南京明城墙中华门下。记者 李娇俨 摄

今天,我们的探索之旅从一块小小的城砖开始。不要小瞧这些城砖,它们的产地涉及明朝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地30多个府州的170多个县,近百万工匠参与烧造,历时28年之久。可以说,南京明城墙,是“长江上漂来的古城墙”。

在一旁的南京城墙博物馆里,有一个由700多块城砖组成的展厅。“几乎每块城砖上都有铭文。”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告诉我们。

根据铭文,某块城砖的烧造场地在哪里,操作的工匠是谁,造砖的管理者是谁,甚至督造的府州县官员是谁,全部能“溯源”。这正是中国古代的质检制度之一——“物勒工名”责任制。

成熟期责任制铭文城砖。记者 李娇俨 摄

城砖的烧造要求极高,长宽高之比为4∶2∶1,每一块重达20公斤。在城砖的包围中,我们似乎拨开历史的云雾,看到沿岸工匠们兢兢业业择土暖水、练泥压泥、制坯阴干、装窑烧密的生动场景,还意外找到明代人的“土味浪漫”,比如造砖人夫 “福东海”和“寿南山”,正取自“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些吉语。

马麟指着展柜中的一块城砖说,“这块城砖上写着‘新城县’,就是来自明代建昌府新城县,即今天江西黎川的砖窑。” 这一窑址,经整体搬迁已落户南京城墙博物馆内,成为馆里体量最大的展品。

“新城县”铭文城砖。记者 李娇俨 摄

建昌府新城县砖窑。记者 李娇俨 摄

当时,砖窑大多依水而建,既方便制砖,又利于运输。烧制好的城砖从长江中下游各地的砖窑,源源不断通过河流、湖泊等大小水系,运至长江,顺流而下到达都城南京。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明城砖的数量可能多达3.5亿块。这一过程中,长江好似运输南京城墙数亿块城砖及其它建材的“高速公路”。

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发起的南京城墙寻根之旅,截至目前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15处明代南京城墙砖官窑遗址,涉及江苏南京栖霞、安徽芜湖繁昌、江西抚州黎川、湖南岳阳君山、湖北武汉江夏等地。南京城墙是长江沿线丰厚的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汇集,如一棵大树,根系牢牢扎在长江中下游五省中。

实际上,鸟瞰长江沿线,古城墙如历史馈赠的珍宝,星罗棋布,熠熠生辉。作为长江上游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池防御工事,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长江边的古城墙,是流传了千余年的“长江活文化”;跨越千年的荆州古城墙,留存着有百年商埠和工业记忆的洋码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篇;拥有500多年历史的万州古城墙,见证过三峡库区的形成,如今化身一道秀丽的风景线,重生江畔……

而拥有四重城垣的南京城墙是当今世界上体量最大、真实性、完整性最好的都城城墙——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两个人背靠背骑马绕城而行,得花上一整天时间才能碰头。

南京城墙博物馆内的城墙模型。记者 李娇俨 摄

现在,这处古城墙正在现代科技的保护加持下,焕发青春。

在中华门附近,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处主任王天文指着横“钉”在城墙上、长约一尺的“铁棒”介绍,“这是裂缝仪,用于监测城墙裂隙变化,数据会自动传输到监测预警平台上。”25.1公里长的城墙,全线安装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不间断监测1575个点位,对城墙本体位移、膨胀、沉降、裂缝等方面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并分析。

南京城墙博物馆地下二层有一块铺满整墙的大屏。“这就是南京城墙监测预警系统,集监测采集、分析评估、审核管理、动态预警监管等等于一体。有了它,明城墙的‘身体’状况尽在掌握。”王天文说。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还有一套“三级巡查”制度,由文保部门、区域管理部门和第三方物业协同,确保人工巡查覆盖到监测设备不能覆盖的角落。王天文每个月都要沿着城墙走几圈,雨季走得更多,“10年下来至少走了5000公里”。

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南京东水关遗址公园的南京明城墙。图源 视觉中国

城墙中心还根据城墙本体建筑特点,在沿线设置展览空间,展览内容既与南京城墙博物馆基本陈列相呼应,又与南京城墙遗产地全线紧密相连。

今年上半年,南京城墙博物馆参观人数同比增长65.88%,整个城墙景区参观人数达356万人次、同比增长22.3%。

但南京明城墙还是太长了,观众无法一次“尽览”。2022年,城墙中心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打造“云享城墙”南京城墙数字化展示与互动体验平台,在指尖的微微滑动下,就可以看见城墙、了解城墙,与城墙亲密互动,实现文化遗产价值跨时空共享。

《心印·中华门》线下沉浸式体验夜游项目,是城墙中心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另一尝试,结合了中华门遗产本体独有的建筑形态,让观众在如梦似幻的场景中穿越历史、对话金陵。

南京明城墙 图源 视觉中国

无论晨曦黄昏,南京城墙上从来不乏挥汗如雨的奔跑者、闲庭信步的漫游者和喜欢用镜头记录当下的拍摄者。而年轻矫健的身影与古老斑驳的一墙青砖,常常成为最搭CP,在社交媒体中屡屡圈粉。

最近,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申报的“盘活用好文化遗产资源 让世界看见城墙之美”项目入围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高质量发展案例。“这是南京明城墙获得的新荣耀。”马麟说,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去,更好地感受文化遗产的价值。

时光荏苒,650多岁的南京城墙,毫无颓然衰败之象,反而成为南京重要文化地标。精细化监测保护、多元化展览展示和亲民近民的利用思路,让这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正青春”,成为现代都市中生生不息的文脉所在。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