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缝补补的心脏更要用力跳“为什么”图片动”

来源: 搜狐中国
2024-10-08 07:42:09

最佳回答

““为什么”图片”“缝缝补补的心脏更要用力跳“为什么”图片动”

  张钰坤在志愿服务中成长。受访者供图   打记事起,无论走到哪儿,武汉理工大学2022级本科生张钰坤身上总揣着一板纽扣电池。   她笑称,这是自己跟外界联系的“生命线”――如果没有备用电池,佩戴的耳道式助听器一旦电量耗尽,张钰坤就将回到那个命运强加于她的无声世界。   做过3次大型心脏手术、6岁时又确诊神经性耳聋,从出生起,她就不是被命运眷顾的孩子。   面对“开局不利”的人生境遇,这个看似柔弱的00后女孩,硬生生在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上,走出了独一无二的生活副本:大一学年志愿服务时长129小时、综合测评班级第一,前不久又获评“理工青年十大风云学子”……   这并非所谓“天才成长”“差生逆袭”的人生爽文,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努力对抗着命运的不公,并试图与自己和解的故事。   一个“格格不入”的人   在张钰坤的童年记忆里,她是一个与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的人。没有鸟语蝉鸣、不能尽情奔跑,印象最深的是,墙壁刷得惨白的病房、刺鼻的消毒水味道和助听器里模糊嘈杂的外界声音。   2002年10月,张钰坤出生在天津一户普通人家。她出生时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1岁那年便做了房室隔缺损修复手术。2008年,6岁的张钰坤又被确诊为神经性耳聋――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只能依靠设备听到外界的声音。从此,助听器就“长”在了她的身体上。   由于身体原因,张钰坤从小抵抗力极差,咳嗽、发烧、肺炎、支气管炎……每一种常见的“小病”都可能给本就脆弱的心脏带来难以估量的负担。因此,即使是最普通的感冒,父母也要带着小张钰坤往医院跑,隔三差五总要住院一段时间,少则三两天,多则几个月。一来二去,就连医院停车场的保安,也认识了这行色匆匆的一家三口。   从小与医院为伴,又因为身体条件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小时候的张钰坤性格内向、害羞,周围没有什么朋友,在学校也不受人关注。   一个人的世界总是静悄悄。最开始戴上助听器的张钰坤,难以适应外界的嘈杂。她一度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吵了”,只有每晚睡前摘下助听器洗澡时,通过骨骼的传导作用,感受到水流顺着皮肤滑落的声响,才是自然的、难能可贵的“声音”。   一个逆风奔跑的人   很多场合,张钰坤常常笑着对朋友解释,听力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并不全是烦恼。比如,睡觉前她会把助听器摘下,即使打雷下雨也听不到,因此她的睡眠质量一直很好。   由于从小体弱多病,初二那年还因为二尖瓣脱垂手术休学了一年,似乎张钰坤总是比别人落后一大截,然而一路走来,正是因为听不见一些声音,反而能让她免于外界的纷扰,心无旁骛地向前奔跑。   安静内向的张钰坤,从小便对画画感兴趣。从幼儿园的色彩涂鸦,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儿童画,再到四五年级开始接触国画,每次来到画板前,张钰坤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经历过第三次手术,身体逐渐好转之后,妈妈觉得,张钰坤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好。考虑到张钰坤的身体情况,运动有风险,乐器又太累,绘画成为不二之选。   中学起,张钰坤便跟着一位精通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老师傅系统学习绘画,从基础的素描、水彩,到精妙的年画、水墨画,一幅幅生动的作品在她的画笔下流淌而出。   手术后休学的一年,也成为张钰坤沉浸于艺术的时间。那时,即使在术后康复期间,她也从早上9点一直画到晚上8点。   艺术浸润心灵。也是在那段时间,张钰坤在绘画的世界中逐渐找到了自信,她开始接受自己身体的“不完美”,尝试着改变现状,迎头赶上。   经过不懈的努力,张钰坤考上了普通高中。由于大学里包括法学、汉语言等在内的许多文科专业无法录取听力障碍考生,再三权衡之下,张钰坤在高考前又参加了美术联考,最终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录取。   尽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张钰坤并不能完全和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落后了别人一大截,但父母用言传身教告诉她,要做一个敢于逆风奔跑的人。   在张钰坤眼里,妈妈是一个情绪稳定且有非凡毅力的人。虽然妈妈没有上过大学,但她热爱读书,还在闲暇时自学日语,后来进入一家日企工作。在妈妈的影响下,张钰坤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沈石溪的《狼王梦》《斑羚飞渡》,到《城南旧事》,那些与书为伴的记忆,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张钰坤说:“妈妈热爱学习,喜欢听书看书,也喜欢接受新事物,无形之中我也变得和她一样。”   一个不被命运“框住”的人   一路走来,面对命运为她设下的条条框框,张钰坤总在努力挣脱。她说,就像《斑羚飞渡》中那群绝境求生的羚羊,自己想做一个“不被命运框住的人”。   2022年,张钰坤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后,父母一度担心,远在1000多公里之外的女儿能否独自处理生活的难题,但她的内心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她说:“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我想去新的地方尝试一下。”   大学生活中,在学院艺术育人浓厚氛围的熏陶下,张钰坤勇于尝试,在项目比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大一学年综合测评成绩达98.175分,位列班级第一。   凭借视觉设计的专长,她获得了第八届米兰设计周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赛银奖、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此外,她还担任所在班级的班长、学院学生会的主要负责人,参与“专业互助”志愿活动,一年间志愿服务时长达129个小时。   在室友张又欣眼中,张钰坤一直是个“闪闪发光”的女孩儿,她从不掩盖自己身体的缺陷,而是大大方方地与人相处,还常常照顾别人。每次张又欣生病,都是张钰坤带着她去医院。   更让室友叹服的一点是,张钰坤似乎“从不睡懒觉”。即使上午没课,她也会在7点左右起床去自习室学习,常常一整天都见不到人。鲜为人知的是,由于睡前需要将助听器摘下,每天早上叫醒张钰坤的,不是闹钟,而是一副经过反复调试的震动手环。这样“既能让自己快速醒来,也不会打扰别人”。   去年暑假,在学院的组织协调下,张钰坤还前往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中池镇中心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和团队成员一起,利用专业所长,教当地的小朋友画画、做手工。由于听力原因,张钰坤患有严重的前庭功能障碍,十几个小时的颠簸让她产生了严重的眩晕反应,但她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来到当地,原计划听课的学生有30人,结果一间教室里足足坐了70多人。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幅幅“小花”“小草”在稚嫩的小手中逐渐栩栩如生,张钰坤仿佛看到了曾经那个坐在画板前,沉浸在艺术世界中的自己。   当前,大多数助听器只能帮助听障人士解决“听见”的问题,并不能“听得准”。由于音色、音调的差异,张钰坤对声音的辨识度并不像常人那般敏锐。每个人的音色不同,可张钰坤听到的,总是同一种类似机器发出的标准化的声音。   尽管如此,张钰坤依然享受旅行,享受志愿服务,她希望跳出生命的束缚,去听见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声音,也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正如她在学校“十大风云学子”答辩现场所说:“纵使身处模糊嘈杂的有声世界,那一颗缝缝补补的心脏仍然在有力地跳动着。”   这个00后女孩说,自己时刻揣着那板纽扣电池,准备出发。   张子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