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一张张黄纸间“再造”莫高为什么会这样英语口语窟 80幅文物级敦煌壁画临摹之作发布
最佳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英语口语”他们在一张张黄纸间“再造”莫高为什么会这样英语口语窟 80幅文物级敦煌壁画临摹之作发布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2月1日报道: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何以敦煌”艺术大展不仅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敦煌艺术品,也展示着几代敦煌人临摹的敦煌壁画。昨日,作为大展的敦煌系列艺术主题活动之一——主题讲座“我心归处,莫高人的敦煌情——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举行,将观众带回那些黄沙扑面、用青春洗礼的年代。
活动特别邀请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民委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刘进宝,和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赵俊荣、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讲解员史玉燕,以对谈形式,与观众展开一场题为“莫高窟守护人” 深入探讨。
刘进宝介绍说,1941年甘新公路通车后,63岁的于右任来西北考察,这时张大千正在洞窟临摹壁画,两人是相识多年好友,于是便在张大千临时住所过中秋,大家话题自然谈到敦煌,对敦煌文物多年得不到妥善管理保护无不惋惜。“完成西北考察后,作为政府高级官员的于右任便亲自撰写了《建议设立敦煌艺术学院》的建议书,这才开启了敦煌的抢救性保护”。
大家都说常书鸿“敦煌守护神”、段文杰是“敦煌开拓者”、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他们都是敦煌人的知名代表。“而更多的,其实是默默无闻的人。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曾旅居法国的常书鸿任首任所长,他召集、率领了一批受到敦煌艺术感召的艺术家们来到莫高窟,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始了临摹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壮举”,刘进宝分享着敦煌研究、临摹工作以及保护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那些不为人知的“面壁”艰辛,在他的讲述中一一呈现。
此外,作为敦煌研究院建院八十周年的深情献礼,由敦煌研究院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致青春——敦煌壁画临本选集》,也在这次活动上首次宣发。
书中收录了常书鸿、段文杰、霍熙亮、李承仙、李其琼、史苇湘、欧阳琳、李复、关友惠、万庚育10位老先生的80幅文物级敦煌壁画经典临摹之作,是关于一群理想者之艺术再凝练、岁月再回首的别样呈现,也是他们将青春为祭、奉献敦煌的故事叙写。不仅如此,书中还串联起了这些大师们在莫高窟 “面壁修行”的岁月故事。
老先生们在一盏盏油灯下、一张张黄纸间,“再造”了一个无比准确、生动的莫高窟。新书由“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题写书名。部分临摹作品为首次公开,并收录有徐悲鸿弟子万庚育于1955年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全景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