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笼、锅贴、馄饨、鸭血你知道为什么会会这样累汤间的CityWalk,是南京路旁小马路的有滋有味
最佳回答
“你知道为什么会会这样累”小笼、锅贴、馄饨、鸭血你知道为什么会会这样累汤间的CityWalk,是南京路旁小马路的有滋有味
北京有王府井大街,上海有南京东路。王府井大街的北面有许多神奇的小胡同,只要稍微往里一扎,走上几步,就能瞬时摆脱大街上的人声鼎沸,感觉来到了另一个北京,或者说,是来到了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里的那个北京。巧得很,上海南京东路的北面也有两条小马路,分别是天津路和宁波路,这两条路也是非常神奇的所在。它们并不繁华,但一直保有市井的生活气息。我2003年在汉口路报社上班时对这一片很熟悉,后来换工作离开后,便很少来这里晃荡。再次见面,再次热络,那都是2020年到朵云轩工作之后的事情了。
朵云轩门店所在的大楼上午9点30分开门营业,工作人员一般9点前到岗开始准备,我有时来开例会,喜欢来得更早些,8点就到附近了。从8点到9点这一个小时的时间,我特别珍视,大多用在了“故地重游”上。
先说天津路。天津路的西面,靠近广西北路,属于莱莱小笼的“势力范围”。莱莱小笼是这几年上海风头很劲的小笼包店,店外永远有人在排队,而对于“永远在排队”的店,我特别惧怕。小笼包、小馄饨说到底就是小吃,花大半个小时排队吃小吃,值得吗?最近一次,我7点50分就到附近了,老老实实排队等着点单。我是鲜肉小笼的拥趸,从不点蟹粉小笼,对莱莱小笼的招牌蟹粉小笼同样视如无物。一份鲜肉小笼28元,再加一份鸡鸭血汤15元,价钱是真的贵啊。老板又问我,1元一碟的姜丝醋要伐?作为市井美食家,我怎么可能被这些富有“仪式感”的东西束缚?我摇摇头,示意桌上普通的醋就行了。
我独自落座后,被服务员强行安排了拼桌。拼桌就拼桌吧,拼桌的是两位打扮挺时尚的韩国女生,排在我前面的香港情侣也和别人拼了桌,后面的4位泰国友人被拆分成两桌,坐在我的右手边。我想,这就是我们大上海的国际化腔调吧。热气腾腾的小笼端上来,我拿起筷子夹了一个吃,是上海小笼该有的味道。意外的惊喜是鸡鸭血汤,不仅分量十足,汤头味道也调得很正,特别是香菜给足了,且主打用香菜梗,把鸡鸭血的腥气完全盖住,里面还有好几片鸭胗。
宁波路上著名的“三角大楼”
出了莱莱小笼,一路向东,才是更长的天津路。这一路还有很多挂着“老上海小吃”“老上海特产”招牌的店铺,用来接纳南京东路步行街溢出的人流。这些生意其实也很可观,彼此照应,各取所需,才是最好的商业生态。
现如今,天津路也逐步进入了市政旧改的规划。往东走去,许多沿街门面被水泥封住,贴上了“旧改基地,注意安全”的蓝色警示牌。沿着那些仍旧挂在弄堂口的门牌,再往深处看去,里面别有洞天,想必过去都是市井烟火气的所在。甚至,站在天津路和福建中路口,远眺苏州河方向,能看到非常不一样的上海清晨景色。
尽管被贴上了旧改的警示牌,石潭弄、五福弄这些小弄堂变得异常冷清,被远处的高楼大厦掩盖和压迫着,但仍依稀能寻见当年繁盛烟火气的影子。它们如同毛细血管一样,紧紧地连接着南京东路,真正构成了城市肌理的血管网络。
过了山西南路之后的天津路,气息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到了应氏大厦附近,人气明显旺盛起来。所挂的招牌是广记牛腩煲、老弄堂牛肉汤、醉鸡煲、香港豉油鸡之类,鲜活得很。我看历史地理方面的资料,知道这里过去开过很多钱庄和绸布庄,即便放到今天,也都是繁华之地。
我沿着天津路闲逛,一般不会越过河南中路。那一头逐渐靠近和平饭店的“势力范围”,又是另外一种区域气息。通常这时,我会沿着河南中路往北走几步,径直来到宁波路。宁波路、河南中路路口也有一家主打苏式美食的汤包馆,建筑有着很浓的历史气息。沿着宁波路往西,涌出许多特色面馆,一家家吃过来,别有风味。我在这里的一家遵义羊肉粉店吃过好几次,这里的羊肉粉既遵循着家乡味,又做了一定改良。
天津路上的石库门房子
很快就到宁波路、山东北路口了,这里有我最喜欢的一家锅贴生煎店。门面是小小的一间,一两锅贴4个,卖9元钱。国庆长假值班的那天清晨,天空飘着小雨,我吃完一碗遵义羊肉粉后,还是忍不住要了一两锅贴。我就站在路边,一边吃一边看街景。这块区域,准确地说应该是天津路170弄,在靠近天津路的路口有一栋建筑物还挂着“会丈局遗址”的牌子。会丈局是当年清政府跟洋人就租借土地协调议事的机构。
终究还是要回到山西南路,因为无论身处宁波路还是天津路,都要通过山西南路回到南京东路步行街,这是去朵云轩的必经之路。我在那里的德兴馆、沧浪亭吃过早餐,老字号不缺生意,但如果能再狠狠努力一把,应该会经营得更好。这里还有一条更小的弄堂叫盆汤弄,这个名字很特殊,如今也被纳入了旧改范围。它的隔壁邻居是邵万生,我每次经过都喜欢张望一下他们家的糟货橱窗。里面的糟货一年四季都堆得满满的,颇有幸福洋溢的感觉。
每次身处南京东路步行街的人群中,我的心情都会很激动。尤其是清晨看着人慢慢多起来,到了中午和下午逐渐人挤人,再到晚上华灯闪烁下的人群喧闹。这世间的人们总是有着最大的活力。而南京东路的繁华背后,在它身后的那几条小马路上,那些小店面的存在,仿佛是烟火气支撑了大马路的体面,满足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供需。来这里的时候,如果天气晴朗,我都会跑到单位所在大楼5楼的办公区,站在小露台上远眺这个区域。从高处往下看,是天津路、宁波路这一带的居民区,那些红瓦房沉淀了无数的市井生活。往北面看去,则是高楼掩映。眼前的这片老城区即将旧改,居民已经搬走。我看过这些细节,也终于体会到,有大马路就一定会有小马路。如同江海汇合的那些交汇处,大大小小的水系连成一片之后,才能成就不一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