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大学生思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引领创新求实

来源: 搜狐中国
2024-10-16 20:17:45

最佳回答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扬州大学:大学生思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引领创新求实

  “躺平不可取,躺赢也不可能。”“1.01的365次方=37.78,而0.99的365次方=0.0255。这充分说明,每天努力一点、勤奋一点与每天偷懒一点相比,最后的结果天壤之别。”近日,在扬州大学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校党委书记焦新安深情寄语、金句频出,为新生们送上了精彩的“开学第一课”。   如何用青年听得懂的语言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引领“拔节生长”的青年们筑牢理想信念、向阳向上成长?   扬州大学高度重视、不断探索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工作方法,针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发挥“青青”相吸优势,建强理论阐释队伍,放大“青”言“青”语作用,激发青年精神共鸣,以搬上舞台、融入生活、走上网络等方式,引领广大青年逐光前行、拔节向上。   创新建队伍:锻造“青青”相吸的主讲人   “我们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既是研究生支教团的初心,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不久前,在扬州大学“领航・开学第一课”现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该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许一旦等优秀青年代表依次登台,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热辣滚烫的“青年说”。   除了教师队伍,做青年思想引领需要更多有生力量的加入。扬州大学创新瞄准朋辈,打造以“青”授“青”的新队伍。近年来,扬州大学积极打造“菁扬”系列信仰公开课计划,充分挖掘优秀青年党员、团代表、团干部、朋辈榜样等资源,打造青年讲师团、博硕士理论宣讲团、大学生红色讲解团等10余支、涵盖400余名团员青年的“菁扬青言”青年理论宣讲队伍,将青年元素、青年活力、青年话语融入理论中,让更多团员青年成为传播思想火种的主力军。   夏末秋初的校园,余热不减。2024级新生入校半个多月来,多场热火朝天的宣讲备课会在扬州大学团委多功能厅举行。扬州大学面向新生的“闪亮的青春”信仰公开课的9名主讲青年学生,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反复打磨、精益求精。“我们希望通过深挖、展示这些优秀青年典型精研专业、接力奋斗的动人故事,鼓舞全校新生积极投身学业,矢志建功立业。”扬州大学团委书记陈佩沛说。   这样的宣讲备课会已成为扬州大学青年宣讲员素质提升的加速器。为加强青年宣讲队伍建设,学校构建全面立体的理论宣讲工作体系,依托“青马工程”培训班、“菁扬”系列信仰公开课、微团课、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等平台,联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市烈士陵园、杨根思烈士陵园等学校所在地周边的30余处教育实践基地,聘请校内外老中青专家、金牌讲解员等担任导师。经过“理论培训+宣讲技巧+集中备课+实战试讲”的全链条、全方位专业培训,一支支功底深、活力强的理论宣讲“青骑兵”闪亮登场,近3年累计开展校、院、团支部主题宣讲1.2万余场、覆盖10余万人次大学生。   精心造产品:小切口里撞出大火花   如何更好推动青年人与新思想碰出火花、产生共鸣?近年来,扬州大学坚持“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工作思路打造思想引领系列产品,将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科专业紧密联系,从小切口升华青年学生的精神境界。   9月刚开学,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思姚已在江苏宿迁等多地热情开讲。今年8月,她入选团江苏省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青年讲师团,此后便全心投入备课工作,开启全省巡回宣讲。   作为扬州大学博硕士理论宣讲团的团长,刘思姚带领团队致力于以“青年话”润“青年心”。近年来,团队相继开通城市“红色巴士”、校园“红色专线”,以带着青年味、乡土气的话语,讲述“巴士”路线中的红色故事,建起青年理论学习移动课堂。   扬州大学团委构建了微博、微信、微视、微团课、微论坛“五微”研学平台,倾力打造了“菁扬青媒”工作室,制作发布音视作品、文创产品,用小窗口、小产品映射大时代、大主题。   不久前,一则招募新演员的消息登上了扬州大学“话题榜”的榜首。由校团委“菁扬青媒”工作室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创作的大型原创思政话剧《一江春水向北送》,公开面向全校招募新演员,吸引了近千人报名。   作为学校“舞台思政”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一江春水向北送》以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建设为背景,以时空对话、师生对话的方式,展现了扬州三江营人民兴修水利的艰辛历程以及一代代扬大“水利人”爱国报国的奋斗故事。该剧自去年12月上演以来,深受校内师生好评。   “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小角色演绎大道理。我们希望以新颖的方式引领更多学生成为思想引领者、学习先行者和红色理论传播者。”该剧指导老师、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黄蓉说。   田野觅阵地:激活农田大能量   “烈日下,两个小时、7公里,他走断了鞋底……”这个夏天,扬州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推文,引爆全校师生的朋友圈。文章讲述了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在稻田里走断鞋底的故事,引发无数青年点赞、追捧。   “大家看身后这大片即将收获的稻田,正是我们今年在张院士指导下,实践服务的最好‘收成’!”秋分已过农事忙。在扬州大学一处水稻试验田基地,农学院“田管家”志愿服务团队与新生团支部的团员青年们一起,在“田间团课”中喜迎丰收、共话振兴。   近3年来,扬州大学团委主动融入“大思政课”工作格局,依托学校农科专业优势,面向全校涉农专业团员学生开设了“田间团课”,在广阔天地打造思想引领的阵地,让红色能量从田间延伸到了学生心间。   同样在今年9月的新生入学教育月里,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一年级学生韩连杰和其他博硕士团员新生一道,跟随支部高年级的学长们来到江都农机科技小院参加“田间团课”。   “我们看到学长们把支农课堂搬到了农民家里,坐在小板凳上聊作物种植、谈农机补贴,在拉家常中把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讲清楚,这样的团课对我们科研入门者来说真的很有意义。”韩连杰说。   改变传统团课的场域,将团课开在田间地头,将“大道理”转化为团员青年肉眼看得到的真故事、真行动。学校常年在农学、动物医学、农机、农水、环工、园艺、植保等涉农专业学生团支部中开设这样的团课,不仅学生积极踊跃参与,还充分调动了一大批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从学校走向乡村,从书本走向土地,从课堂走向田间,党的创新理论既要讲进青年心,更要转化为青年行,我们将持续探索创新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让党的声音在青年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多青春动能。”扬州大学副校长蔡颖蔚说。   丁贤飞 王一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