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东西问丨张颐武:歌词我为什么这么的爱你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创新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024-12-07 06:50:5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最佳回答

“歌词我为什么这么的爱你”东西问丨张颐武:歌词我为什么这么的爱你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创新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北京12月6日电 题: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创新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记者 应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已不止于趋势,而是成为活泼生动的现象。当民众着汉服穿行在大街小巷,当“文博热”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单,当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海内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多样、更迅捷、更广泛地走进大众生活。

  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东西问”专访时指出,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识,是引领传统文化在当代进行创造、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精神来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创新,从文明形态上把握了中华文明,从文明源流上理解了中国历史,进一步发展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播上彰显了中国价值。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记者:您如何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表述?

  张颐武: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论述,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它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要理念深刻联系,形成了完整的系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既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现代奋斗史的历史延伸,也是当下中国发展所呈现的形态和昭示的前景,凸显了中国的文明形态对全球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区别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没有和西方现代化共生的殖民和掠夺,没有把单一和绝对的价值观强加于人。中国的发展是与“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它具有和而不同、以德报怨等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的特点,从救亡图存的奋斗到今天的飞速发展,始终以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这既具有道义和伦理上的高度价值,也走通了具体的发展道路新形态。它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和路径。这条道路的核心关键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即中国式现代化所呈现的文明形态。这是中国人走出来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是中国人从自身文化的深处不断积累、不断创造的结果;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也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等实践中彰显了作用。道义、文化上的高度和实践的成功路径都是它的力量所在,这就是中国正在创造并仍然不断构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4年8月23日,2024“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在福建泉州举行。经评选推荐,“惠”字成为2024“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 钟欣 摄

  记者:近些年来,中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经典文化、传承中华文脉。认知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特价值和普遍意义,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有何助力?

  张颐武: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识,是引领传统文化在当代创造、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精神来源。

  从源头上认识中华文明,是这些年来把握中华文化的前提。这些年,我们深入认识和探究中国历史,通过考古发现、文献研究、典籍阐释等,从根本上去理解中华文明在全球文明发展中的历史意义,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明独特形态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脉络、早期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无可争议的意义,都得到更充分的凸显,中华文明研究既与全球的成果息息相关,也与自身的理论创造和认知开拓密不可分。

  探究文明之源,从头厘清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节点,极大丰富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文明的源头到历史的发展,对文明进程的认识正是在不断出现的具体研究中得到深化的。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从来没有中断过,其生生不息、传承传播的力量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复兴中的重要历史要素。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形态,就要对中华文明中重要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美学意识等有更多理解和认知。中华文明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如中国典籍中的价值观念、生活哲理和思想观念都是文明传承的精华,中国人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样态既是历史的基因,也在当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是活在今天的,既是今天的来处,又是今天生动的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面向现实和未来的努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的体现,它在共时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展开。而中华文化根基的追溯和延展,正是从历时上赋予我们历史感,从一个民族的来处更好把握未来的方向。

  

2024年11月30日,湖南农业大学2024年红枫文化节开幕,校内的枫叶迎来了一年中最佳观赏时期,大学生们在枫树下进行华服走秀、舞龙、跳民俗舞蹈等表演。记者 杨华峰 摄

  记者:近年来,“国潮”“新中式”等受到民众热捧,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从传播的角度,您认为应如何深入凸显文化的价值?

  张颐武:对文化和文明的认同是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文化和文明的传播需要不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今天,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对于世界的贡献和中华文明的普遍性意义,这也是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扩展。

  近年来,“国潮”“新中式”等热度持续走高,虽然在网络中有不同的定义,但总的来说就是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并通过网络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在此过程中,要有流量,但又不能“唯”流量,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与科技新发展相融合。

  在平衡“国风热”的传统文化价值和流量热度之间的关系时,一要适度,即在传播过程中不要猎奇卖弄,要让优秀文化成为主流;二要创造创新,在传播过程中让中国美的意蕴得到好的发展。

  应该说,文明形态的发展为文化创意创造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文化创意发展在数字化转型、传统文化复兴、文化创造活跃、文旅新消费崛起四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变化。

  最近,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受到热议,外国游客通过短视频等途径传播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让世界对中国的治安、景观、文化都有了全新了解。这是自媒体带来的新的全球效应、旅游的新机会,也是免签政策产生的效果。在这场全球参与的文化潮流中,中国独特的吸引力得到凸显。

  

2024年10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外国游客在北京什刹海地区的胡同内参观游览。记者 贾天勇 摄

  《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化亦是如此,在五千多年岁月流转中不断持续、不断更新。中国不断向世界开放,为中国、为人类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完)

  受访者简介:

  

张颐武。受访者供图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责编:王毅称「中方出任本月安理会轮值主席,将与阿拉伯国家加强协调,主持公道」,透露了哪些信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