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拜登终于表态,只说了两个明明是第一次有了喜欢的人原文词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024-10-13 05:17:1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最佳回答

“明明是第一次有了喜欢的人原文”拜登终于表态,只说了两个明明是第一次有了喜欢的人原文词

(原标题:拜登终于表态,只说了两个词)

原创 齐倩 观察者网

► 文 观察者网 齐倩

联黎部队阵地两次遭以军袭击,共导致4名维和人员受伤,引起国际社会公愤。

世界多国纷纷就此谴责以色列,但袭击发生一天后,美国总统拜登的表态才姗姗来迟。

根据白宫网站发布新闻稿,当地时间10月11日下午1时许,拜登就飓风抗灾救灾问题举行记者会。期间,有记者询问美国“是否要求以色列停止袭击联合国维和部队”?

“绝对,肯定(Absolutely, positively)。”拜登仅用两个词语予以回答,并未做出任何谴责。

拜登11日举行记者会 白宫视频截图

同日,五角大楼新闻秘书帕特·莱德在官方网站发布声明称,美国防长奥斯汀当地时间10日同以色列防长约阿夫·加兰特通话,讨论以色列在黎巴嫩的行动。

声明称,奥斯汀重申“坚定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美国将致力于通过外交议程让黎以平民安全返回边界两侧的家园。他还呼吁采取紧急措施解决加沙严峻的人道主义局势。他明确表示,美国已做好充分准备,保护美国人员、合作伙伴和盟友免受“伊朗及其支持的合作伙伴和代理人”的攻击。

关于以色列多次袭击联黎部队一事,声明中只有一句,“奥斯汀还强调确保该地区联合国部队安全的重要性,并敦促协调努力,尽快从军事行动转向外交途径”。奥斯汀同样没有就此谴责以色列。

据介绍,联黎部队(全称“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UNIFIL)由来自50个国家的超1万名文职和军事人员组成,负责监督联合国安理会2006年通过的第1701号决议。黎以冲突升级后,该部队一直在“蓝线”(两国临时边界)沿线巡逻。

“蓝线”为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规定的黎以临时边界 半岛电视台

当地时间10月10日,联黎部队发布声明称,当天上午,以色列国防军坦克向纳库拉(Naqoura)联黎部队总部的一座哨塔开火,造成两名印尼籍维和人员受伤。声明指控,自以军1日地面进攻黎巴嫩以来,联黎部队纳库拉总部和附近阵地一再遭到袭击。

稍晚时候,以色列军方证实此事,但辩称以军开火前“曾要求联黎部队留在受保护的区域”。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丹尼·达农则再次要求联黎部队向北撤离5公里,但遭到拒绝。

据@央视军事 消息,联黎部队遭袭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前方,根据刚刚收到的消息,目前,中国第22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比较安全,状况良好。

在法国要求下,联合国安理会当地时间10日就黎以局势召开紧急会议。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会议上强调,实现黎以停火必须成为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谴责。

但次日,当地时间11日,以色列军队再次袭击了联黎部队纳库拉总部的一座哨塔,造成斯里兰卡营2名士兵受伤。联黎部队发布声明称,这是该部队总部在过去48小时内第二次遇袭。

“这是一个严重的事态发展,联黎部队重申,联合国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和保障必须得到保障,联合国资产的不可侵犯性必须在任何时候得到尊重。任何蓄意攻击维和人员的行为都严重违反了国际人道主义法和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声明强调。

另据《以色列时报》、法新社等媒体报道,两次袭击事件后,以色列国防军均承认事件真实性,但同时使用了“以军士兵面临直接威胁”、“开火前已发出预警”等借口予以辩驳。以军方发言人11日还说:“以色列国防军对此类事件深表关切,目前正在最高指挥层进行彻底审查,以确定详细情况。”

这一系列袭击事件引起向联黎部队派遣人员的联合国成员国的愤慨,同时导致联黎部队与以军之间持续近一周的对峙急剧升级。一名西方外交官员此前向《以色列时报》表示,以色列国防军坦克向联黎部队阵地开火是一起“非常严重”的事件,“预计联合国安理会将对此进行一轮谴责”。

截至目前,联合国、欧盟以及印尼、斯里兰卡、法国、意大利等纷纷发声,多国已召见以色列大使要求以方做出解释。1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发表联合声明,对以色列“无理”的袭击表示“愤慨”,并称其“严重违反”国际法。

在1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我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中方对以色列国防军袭击联黎部队阵地和哨塔,并造成联黎部队人员受伤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谴责。任何蓄意攻击联合国维和人员的行为都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和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绝对不能接受,必须立即停止。

她强调,我们要求对事件进行调查,对有关人员进行问责,并采取措施杜绝再次发生。冲突各方都必须切实保障包括联黎部队在内的全部联合国人员和资产的安全。中方敦促当事方,特别是以色列立即采取措施推动局势降温,保障联合国维和人员的安全,防止冲突进一步扩大甚至失控。

相关新闻

牛弹琴:以军杀红了眼,和联合国维和部队干起来了

完全在意料之中,以色列军队和联合国维和部队干起来了。

以军大部队已开进黎巴嫩,正在扫荡真主党,与联合国维和部队掐起来,这不过是迟早的事。

以军10月10日的通报是这样说的,真主党就在黎南部平民区,以及联合国维和部队哨所附近活动,以军正在纳库拉地区开展行动,这里毗邻联合国部队基地,以军指示联合国部队留在受保护区域,随后军队向该地区开火。

什么意思?

1,黎巴嫩真主党,就在你们联合国维和部队周围活动。

2,我们已经指示,联合国维和部队,你们就留在保护区域。

3,我们先礼后兵,然后部队才开火的。

请注意:指示。

意思也很明确,如果你们不听招呼,后果自负,以军的炮弹是不长眼睛的。

这是以军的说法,我还看到,有报道是这样说的。

1,以军队“故意”向联合国维和部队开火,并“多次袭击”联合国阵地。

2,联合国维和部队方面,三处阵地遭到袭击,至少2名印度尼西亚籍士兵被打伤,一台摄像机被打坏。联合国副秘书长称,联合国维和人员“正处于严重危险中”。

3,这次遭袭的两个阵地,为意大利士兵把守。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当即表态,“袭击不可接受”,意大利政府已向以色列提出强烈抗议。


遭袭的两个阵地,是意大利士兵把守(资料图)

我看到,联合国维和部队10日也发表严正声明:提醒以军等各方,他们有义务确保联合国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并始终尊重联合国场所的不可侵犯性。

但我想,发表这个声明时,联合国维和部队,其实也是没有底气的。

很简单,以色列又不是第一次袭击联合国维和部队。

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战争时,以军入侵黎巴嫩,就曾空袭过联合国维和部队哨所,导致包括我国战士杜照宇在内的4名军事观察员牺牲。

这一次,以军进入黎巴嫩南部作战,坦克炮口曾对准一个爱尔兰士兵哨所,并要求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但遭到维和部队的拒绝。但联合国方面也承认,维和部队已无法正常开展巡逻了。

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是根据安理会1978年通过的第425号决议建立的。当时以色列发动第一次黎巴嫩战争,安理会决定向黎南部派驻国际维和部队,监督以色列撤军,恢复地区和平与安全。

这是一支临时部队,但在黎巴嫩政府请求下,任期不断延长。今年8月,安理会又全票通过决议,延长驻黎维和部队任务授权一年,至2025年8月31日。

目前,在黎巴嫩南部地区,有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的1万多维和士兵。中国迄今已累计派出维和官兵约7000人次。

这支联合国维和部队,为黎巴嫩的和平和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黎巴嫩南部地区,有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的1万多维和士兵(资料图)

不可否认的一点,如果没有这支监督部队,以色列和真主党更打得不可开交。但以色列方面也指责,联合国维和部队庇护真主党,没能阻止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火箭弹。

现在战火又起,维和部队更尴尬,既不能有效约束真主党,更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一筹莫展。甚至双方打起来,连自己的安全都保护不了。

所以,以色列态度格外强硬,“指示”联合国维和部队待在保护区域。

你们别插手,否则我们不客气。

其实也早就不客气了,以色列炮弹就袭击了多个联合国哨所。按照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说法,这次一辆以军梅卡瓦坦克更公然向联合国哨所发射炮弹。

意大利也急了,你袭击的是我们意大利士兵的阵地,因此提出强烈抗议。

要提一句的是,现在的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司令,就是一位意大利将军。

但在加沙,全世界都看到,以色列对联合国目标说炸就炸,已经有200多名联合国雇员被打死。

他们可是联合国的员工啊。

如果我没说错的话,这是联合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事件。

现在,袭击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哨所,威胁意大利和爱尔兰士兵,打伤印尼维和人员,又算什么?

看海外社交媒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以色列完全无法无天,这样的国家,为什么不干脆驱逐出联合国?

还真别说,如果是其他国家这样干,99%的可能性,真被驱逐出去了,安理会也肯定强烈谴责,甚至全面制裁;但以色列这样干,联合国又能怎样?欧洲又能如何?

毕竟,以色列后面,有美国!

更别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因为苦口婆心地呼吁和平,指责不能滥杀无辜,前不久就被以色列拉入了黑名单,禁止入境。

联合国秘书长,被一个成员国禁止入境了。

要知道,没有当年的联合国,就没有今天的以色列;但现在,联合国的秘书长,被以色列拉黑了。

没有以色列的批准,古特雷斯自然更去不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

古特雷斯又能怎样?联合国又能怎样?

哦,古特雷斯好歹还是葡萄牙人,属于西方阵营。但又怎样?

现在,以色列杀红了眼,黎巴嫩血雨腥风,联合国维和部队估计也发怵,维和是不可能了,甚至自身的安全,现在都维护不了。

(责编:日本开始第三轮核污染水排海,下一轮预计明年初开始,四轮总量约 3.12 万吨,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