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中国年”在全周杰伦为什么这样子你拉着我球更红火
最佳回答
“周杰伦为什么这样子你拉着我”申遗成功,“中国年”在全周杰伦为什么这样子你拉着我球更红火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明 陈茜 冀昱樵】编者的话:“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涤尘饯旧,添烛迎新,于改岁之时阖家欢庆,是镌刻在炎黄子孙血脉之中的共同记忆,而今更是携中华优秀文化涓涓流向世界各国……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国内外多位专家,探讨春节申遗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
新桃旧符,扎根中华
“在中国,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在《礼记》《尚书》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先秦时代就诞生了“岁首”概念,学界一般认为“过年”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期,自民国初年开始称之为“春节”。
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郑长铃说:“春节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广泛地被世界各地民众所喜爱、所理解、所认同,说明我们中华文化的优秀内在品质符合人性需求,同时春节也是最典型的中国传统节日。包括东南亚地区在内的地区都有过春节的习俗,但是它们的根都在中国、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舞龙、舞狮、剪纸、春联、祭祖这些春节习俗的传播对于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大有裨益。”
“面对如今迅速发展、高度物质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变得非常紧张。在这种状态下,人们需要春节这样一个阖家团圆、普天同庆的节日,在浓厚的‘年味’中,找到人类所需的共欢共庆的精神需求。”郑长铃说,“春节的魅力就体现在这里,它不仅是家人团圆、朋友团聚的日子,也是一种行为交流和人类价值的体现。”
“春节的‘春’代表了希望和美好,过年的庆祝习俗则是天人合一观念的生动体现。中华年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去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人文学家、民俗学家李汉秋说,“而这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说明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数据显示,全球约1/5的人口以各种方式参与春节的庆祝活动,春节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维系家族情感、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春节申遗成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与保护,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也为中国的公共外交提供了新的契机,彰显了中国在国际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王杰表示:“春节申遗成功进一步增强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使春节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大幅提升,为华人社区举办春节庆祝活动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持,也让更多世界人民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文化交流,同时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屠苏酒暖,馥郁世界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让全世界知晓中国年有多美丽迷人。”柬埔寨教育、青年与体育部政策司政策研究处主任素维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它属于每个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欢庆中国春节,中国年的‘咖位’也上升到更高层次。”
春节申遗成功也推动了柬埔寨等许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素维查称,“现在很多国家都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春节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搭建友谊桥梁的重要因素。”
“柬埔寨人在庆祝春节时非常欢乐,为新的一年到来由衷地感到喜悦。”素维查说,“在春节期间,柬埔寨人喜欢穿红色衣服,准备很多食物。我们喜欢一起唱歌,有不少人通过旅行的方式欢度春节。春节文化和柬埔寨文化互相融合,这对柬埔寨人民的生活、柬中两国的友谊和柬埔寨当地文化发展等都有深远影响。”
“第一次在北京过年时,我为令夜空亮如白昼的烟花之海所震撼――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烟花。”英国北爱尔兰政府行政办公室南北部长级理事会联合秘书长兼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理事蒂姆・罗帝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曾在中国居住6年,结识了很多朋友,过年时我们相聚一堂,参加庆祝活动或一起吃年夜饭。我总是记得,人们非常友好,希望你参与其中。我一直认为春节是让人们聚在一起的节日。”
“直到过去10年左右,北爱尔兰人才真正开始更加了解春节,并理解它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假期的真正内涵。北爱尔兰的春节大概会持续两周,有各种庆祝活动、文化表演,人们有更多机会谈论中国文化、中国美食,许多华人、当地议员也有机会出来过节。春节对于英国文化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意义越来越重大。住在这里或来这里旅游的中国人以及孔子学院的师生,认为这是他们展示文化的好机会。春节能够促进英国人和中国人建立沟通桥梁,结交朋友,了解彼此的文化。”
“华人社区、中国商会举办大型晚宴等活动,其间有中国和爱尔兰文化的表演。我会和中国朋友们一起组织小型活动,比如去中国餐馆、分享美食,或者只是简单聚会。”蒂姆・罗帝斯说,“过年时,我们能欣赏到京剧片段、川剧变脸、中国舞蹈、中国烹饪课以及典礼等。当地孔子学院也会举办一些活动,孩子们可能会被要求设计海报以庆祝中国新年,可能会被要求写关于它的文章,做自己喜欢的表演,参加中文比赛。”
44项!我国非遗世界第一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张颐武评价称,非遗就是一种“活”的文化,“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人非常珍爱自己的传统,非遗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保存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申遗越多,就能让世界对我们有更深的认识。中国有大量的非遗实践保护工作,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非遗保护做得最好的,我们申遗创造了世界上最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也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对世界而言同样意义非凡。”
郑长铃表示:“非遗保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文明新形态的重中之重,我们更应当建设当代文化,将其逐步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享受中华文明的精髓,慰藉其精神,理解其内涵,认同其文化。如果我们能很好发挥中华文化的积极作用,这对整个人类是大有益处的,有助于真正实现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虽然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涉及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保护等多个方面。
王杰表示,首先,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是一个重要挑战,“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春节的许多传统习俗,如剪纸、舞狮、年俗仪式等,逐渐淡化或被简化。同时,春节的商业化倾向日益加重,传统文化内涵可能被消费主义所冲淡。如何在传承核心文化价值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使春节在年轻一代中保持吸引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加大。王杰表示:“春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系,涉及多个领域的非遗项目。这些项目的传承往往依赖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但随着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加速,传承环境和传承人群面临流失的风险。如何构建有效的保护机制,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在新环境中得以延续,是一项长期挑战。”
春节在国际传播中还有被误读和同化风险。“春节的国际化推广为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机遇,但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可能出现文化符号被误读或过度简化问题。”王杰说,“在与其他国家节日文化互动时,春节的特色可能被淡化,甚至出现‘本土化’过度的现象,削弱其中华文化标识。”
对此,王杰认为,只有通过多方协作,制定长效保护与发展机制,才能让春节这一文化瑰宝焕发新的生命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