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预判的亲子为什么这样日语谐音生活
最佳回答
“为什么这样日语谐音”被预判的亲子为什么这样日语谐音生活
是枝裕和大概是中国影迷最熟悉,也是人气最高的日本导演之一,最近他亲自带着十一年前的旧作《如父如子》来国内院线跟观众见面,颇有诚意,也让我兴起在大银幕上重刷了这部经典影片,关于它的好,其实是有目共睹的,几乎所有的视听语言都被调动起来,目标一致却不懂声色地讲一个挑战伦常、让人抓狂的“狗血”故事,这是导演的厉害之处,静水深流一词形容最贴切不过了。比如我这次就发现不少细节背后的雷霆之力。比如福山雅治扮演的企业高管第一次带着儿子与对方孩子“交换”过周末是开车去的,镜头是用一个远景,很克制冷静地看一辆车行进在乡间公路上,很像是这位高管的人设,精致也矜持地保持着与人的距离,可是到了片尾,他的精致面具一击即溃,被自己本能的泪水冲刷冲刷,终于意识到他真正需要的是超越血亲关系的陪伴感,他要重新做回父亲,其实也是做回孩子。他急切地想把没有自己基因的儿子再“换”回来,同样是开车,这次就是主观镜头,故意地跳跃和摇晃,就好像一个司机因为加速而在路上磕磕绊绊。所有这一切,导演并没有像内娱某些拙劣的套路,用旁白苍白地絮叨了角色的心迹。这样的细节其实还有很多。
但是经典的魅力在于常看常新,因为我是在2024年的冬天重温,竟然发现它还有其他妙处,是枝裕和竟然像一个先知,预判了我们的当代生活。比如我注意到电影有那么一幕,高管夫妇把亲生儿子接到自己像酒店的高级寓所里,并且打算开启一段全新的亲子生活,为了讨好儿子,就在家里搭起来帐篷,还购买了全套的户外装备,下雨的时候在阳台上挥舞鱼竿假装能在雨中钓鱼,晚上睡床上三人仰望投影的星空谈天,这不就是近年来流行的“露营风”吗,不少博主都会分享如何足不出门就能玩转的秘诀和装备清单。仔细想,这一潮流的兴起根本上不就是因为隔阂与孤独吗?是因为有限而需要靠想象力来填充,与电影的逻辑不约而同,是因为高管忙而寻找的“平替”方式。
高管的家里是能清楚地看到东京晴空塔,有意思的是,扮演另一个父亲的男演员中川雅也,笔名Lily Franky,曾经写过畅销小说《东京铁塔,我的父亲母亲》,催泪很多读者。所以,他才是理想型的父亲,有一句台词是“父亲也是需要花时间去做的工作”,生活座右铭是“能明天做的事情就不要留给今天”。无形中他的生活理念又与当下用力地握手了。经济下行,就业困难,在电影中福山雅治再优秀也因为年龄逼近35岁而被公司边缘化,上司的理由放在2024年也“无可辩驳”——你一直勇进,也该给年轻人留点空间和机会了。而这位人前风光的高管只能忍住不爽,最终退回家庭寻求新的平衡点,这像不像今天无数职场博主或者旅行博主讲述的急转弯故事。与其说是枝裕和预判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和情绪,倒不如说只是因为他山之石比我们先滚动好几年,提前进入高速发展期也提前进入衰败期,这个周期是经济的,是社会的,也是关乎人性的。
而最让我震惊的是人类基因的“恐怖”,电影中高管对妻子说在我小时候跟儿子一样离家出走,也是很快被爸爸拎回来,当年我是想去看望母亲,而今天这个小孩是想看望自己的养父母,高管的强势性格与当年的父亲太像了。是枝裕和在这次国内宣传中也提到,自己原本非常抗拒,但现在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很像父亲,包括相貌。所以,他在这部电影里其实也告诉我们,人到中年会近乎无奈地发现,不管自己读了多少书走过多少地方,最后都很难逃开的底层逻辑竟然是基因,换句话说从相貌到气质到性格甚至命运,我们都将最大程度地复刻父母,要么是爸要么是妈。或者也因为这个原因,2013年的《如父如子》过了十年再看,也依然有新的感受冒出来。是什么预判了我们?是经验,是记忆,还有亲情。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钱德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