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国行公祭,珍爱和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说平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024-12-14 00:09:4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最佳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说”国行公祭,珍爱和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说平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

八十七载,痛未敢忘!

今天,是第十一个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87年前的今天

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

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那是南京城

最黑暗的6个星期

30万同胞惨遭杀戮

无数妇女被蹂躏残害

无数儿童死于非命

三分之一建筑被毁

大量财物遭到掠夺

……

几乎每隔12秒

就有一个生命消逝

日军将大批南京青壮年捆绑后,押往郊外集体屠杀。新华社发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

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面对亡国灭种的罪恶屠刀

中华儿女爆发出抗日的怒吼

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

全体中华儿女

万众一心、共御外侮

义无反顾投身到

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经过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

中国人民

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

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它将永远铭刻在

中华民族史册上

永远铭刻在

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

1940年8月,华北的八路军在五千里长的敌后全线发动百团大战,连续紧张战斗了三个半月,予敌寇严重打击。这是在山西狮垴山七昼夜血战中的我军机枪阵地。新华社发

如今

战争硝烟已经散去

但历史记忆从未远离

总有一些人

在捍卫真相的道路上

坚守着,同行着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伫立着一面

镌刻着死难者名单的“哭墙”

这是30万遇难同胞共同的墓碑

一万多个名字

是他们共同的碑文

近年来

“哭墙”的延长速度越来越慢

但史学家们未曾放弃

为了让每一个遇难同胞“找到”名字

他们仍在努力

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部分)。新华社记者 邱冰清 摄

“哭墙”

是常志强生前另一个“家”

常来祭奠亲人的他

将这里看作心灵的归处

日军攻占南京时

9岁的常志强目睹了6位亲人

丧生在侵略者的刀枪之下

常志强惊吓过度,昏死过去

捡回一条命

2014年12月1日,常志强在南京小王府巷指认当时亲人被日军杀害的地点。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2022年12月29日

常志强离世

“战争让他变成了一个孤儿

这份痛苦的记忆

伴随他的一生”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

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并将父亲的一生记录下来

以中、日、英文陆续出版

2014年12月7日,常志强和女儿常小梅向当年遇难的亲人献花。新华社记者 沈鹏 摄

“我要拯救那些

在黑暗中被遗忘的人

为那些暗哑无声的人发言”

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

用悲愤之笔

记录了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也让世界再次为之震惊

2017年4月7日,公众在张纯如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无论是查找埋尸记录

还是细究屠杀次数

我坚持做实证研究

就是为了给历史一个

客观、科学的交代”

学者孙宅巍

将毕生精力放在了

“人数”这一关键问题上

他几十年如一日

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

统计埋尸记录

只为印证“30万”

这一死难者的规模与层级

是确定无疑的

2014年11月29日,孙宅巍在家中翻阅南京大屠杀相关史料。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87年了

战争炮火虽已远去

但历史不能忘记

真相不容篡改

当年

发生在南京城的伤痛

以及一个伟大民族的

英勇、坚韧

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2023年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

不是要延续仇恨

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

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

统筹:宋君毅、李瑜

记者:王宜玄、蒋芳、邱冰清

设计:殷哲伦

永志不忘!吾辈自强!

(责编:奥预赛中国女足1-1战平韩国,无缘参加巴黎奥运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