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靳东:我正在人生的盛果怎么会这样像梦一场歌词期

来源: 搜狐中国
2024-10-19 05:19:25

最佳回答

“怎么会这样像梦一场歌词”专访靳东:我正在人生的盛果怎么会这样像梦一场歌词期

靳东主演话剧《温暖的味道》,10月11日至13日在北外滩友邦大剧院连演3场,参加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是他担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后的舞台首秀。

面对不同镜头,重复回答七八遍演出感受,这是靳东作为明星的日常。作为团长,一度让靳东却步的行政管理工作,逐渐变成习惯。秋天,靳东回到母校中央戏剧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最放松的一刻是在校园与师友闲坐聊天。

独善其身的演员、明星,转身为院团领导者、创作领头人,靳东反复念叨,“想得多,说得多,不如拿出一部好作品。”

苹果树周期率同样适用于人

2012年,靳东凭借在《惊天雷》饰演毛泽东,获得话剧金狮奖。这次重回舞台,他为《温暖的味道》准备了3年。像所有多栖演员,靳东珍视舞台不可复制的瞬间,“影视剧可以反复拍,一帧帧修正。舞台大幕拉开,再无回头路,错不得,也错不起。对演员而言,这是最好的让自己不去懈怠、也不敢懈怠的方式。我不想让自己养成惰性,‘这条错了,没关系,可以下条再来。’”

上观新闻:您主演的影视剧不胜枚举,为什么选中2021年电视剧《温暖的味道》改编为话剧?

靳东:两部《温暖的味道》都围绕第一书记孙光明讲述乡村振兴故事,情节完全不一样。话剧酝酿了3年。这3年,我经常被“抓着”拍剧,《底线》《欢迎来到麦乐村》都是当时急切要完成的拍摄任务。我人在外地拍戏,老惦记“家”里的话剧。《温暖的味道》究竟以什么样方式呈现在舞台?说一千道一万,只有拿出行动,做出戏,观众才知道你的思考。戏是排出来、演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我一开始想把话剧发生地放在山东黄岛,后来改到浙江衢州。去年8月到今年4月,我在陕北高原拍戏。晚上拍摄夜戏,大风吹着,月光照到苹果树,恍惚像《呼啸山庄》。延安有近400万亩苹果树,源自40年前把山东烟台国光、红富士等优良苹果品种移植过去。延安与烟台都地处北纬37度,是日照时间最适合种苹果的地方。一棵新栽苹果树过4年才能挂果,精心伺候,过八九年到盛果期,再经历七八年盛果期,进入衰果期。长不出苹果后,树被连根拔起,再种上新树苗,等4年才挂果。所以种苹果,前5年没收入,老百姓怎么生活,第一书记孙光明要怎么做让苹果树尽快挂果,还要延长盛果期,这些问题都引人思考。

靳东在《温暖的味道》

上观新闻:为什么话剧聚焦点是苹果,而不是梨、桃子或其他果蔬?

靳东:我在陕北高原奔波了七八个月拍戏,突然有一天,我通过苹果树看到自己,苹果树的周期率不就是人的周期率?我48岁了,正在人生的盛果期。我要抓紧一切时间,把手头每一件工作做到最好。再过10年,不管愿意与否,人要遭遇衰果期。我一个人站在陕北高原时,五味杂陈,千头万绪涌上心头,莫名流下一滴眼泪,不知道是迎风泪还是触景生情,很少有景象让我有这么大的触动。所以我痛下决心,舍弃过去两年为话剧投入的精力、资金,重新再创作话剧《温暖的味道》。

靳东在后台

上观新闻:上海新闻发布会前,主创人员候场时在讨论上海观众会不会喜欢《温暖的味道》。

靳东:排演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原创话剧,尤其是乡村振兴题材戏,我首先就是想,有多少人肯来剧场。在3年创作中,我们反反复复讨论,怎么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怎么呈现一部真正好看的戏。

电视剧《温暖的味道》,光拍摄就花了六七个月,还不包括前期写剧本、体验生活。我们到了拍摄地青岛铁山镇后石沟村,扎到生活中,才真正知道现在的农村是什么样子,生活在那里的人和人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脱贫致富为什么那么难。

话剧《温暖的味道》与电视剧没有关系,但讲的还是下乡的第一书记。城市年轻人到农村,先了解农村现状是什么,然后把他的知识技术、社会资源用于农村,这样的第一书记此时此刻全国不计其数,他们应该被讴歌。

《温暖的味道》北京最后一场,10位来自平谷、密云、怀柔、大兴、房山的第一书记看完戏,深有共鸣——你带着特别好的初心下乡,希望能够改变现状,但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讲的,中国很多农村还是乡土社会,改变极难。再庞大、再高明的话术之后,最终你要做最实际的事情。把一亩地种好,很重要,未来种什么,怎么更好地种,更重要。

靳东在电视剧《温暖的味道》

上观新闻:您在制作《温暖的味道》时遇到最大挑战是什么?

靳东:周围很多人不理解,“你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乡村题材戏?”到底怎么把大家吸引进来,这是首要难题。不管什么题材,我们都要排出负责任的,艺术性、思想性、可看性统一的作品。艺术创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去培养观众,不喊口号,不搞形式主义,做出符合戏剧创作规律的内容。过去3年,对我也是极大的历练,我认认真真又把20多年前学的戏剧理论、20多年的创作心得再回炉。

只有在剧院,观众才能近距离体验演员的真情实感,但这需要作品内容、视听形象、审美高度结合。做原创很艰难,《温暖的味道》讲如何面对、处理苹果新老品种更替的问题,有新老观念碰撞,归根结底还是在讲人和人之间的故事。

话剧中,我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刚开始排练时,真的争得面红耳赤。排了一两个月,我瘦了,更精神了,现在连怎么种苹果都会了。都不用专门去锻炼,自己整个精神面貌、状态都特别积极。

上观新闻:您一直钟情舞台,主演话剧《惊天雷》《日出》,近年又制作易卜生《海上夫人》、契诃夫《樱桃园》等剧目。

靳东:我在中戏的老师们,年纪大的90多岁了,有一些老师已经走了,还有年轻的老师,都叮嘱我们:学戏剧表演的人一辈子都不要离开舞台,离开舞台,人就废了。

我们以前看电影,后来家家有电视机,今天iPad和手机取代电视机,谁还守着点看电视?信息化、碎片化时代,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看超过30秒的视频?终端改变整个影视制作生态,未来观众可能还有更多选择。AI、VR崛起了。也许不久后,通过透明眼镜,你都可以看一部片子了。这几年,我接手院团行政管理工作,深刻体会到科技发展越来越快,舞台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近。只有在剧场,演员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能瞬间传递给观众。

影视剧从拍摄到播出,最快也要大半年。当我看到成品,我的表达都是久远的过去时,冲动和兴奋没有当时那么强烈。但在舞台上,我的冲动与兴奋都是实时的。

习惯于解决问题的团长

在北外滩友邦大剧院,3小时采访车轮战间歇,靳东在走廊与同事刘敏涛、张晞临边聊天,边吃起临时买来的蛋糕补充能量。他们的闲聊,会发生在任何一个院团办公室。中戏毕业后,靳东加入中国煤矿文工团,至今21年,入团第一课是下矿井演出。今年,靳东从副团长升任为团长,他直言,“2021年我当副团长前,家人忧虑过会变得不够自由。”

靳东在上海接受采访

上观新闻:您成为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给自己制定什么样的目标?

靳东:我们团历史悠久,1947年建团,人才辈出,2018年成为文旅部直属院团。观众们看院团,其实很简单,你们这个团里都有谁。团里老一辈艺术家瞿弦和、范伟、贾雨岚、郭凯敏老师等陆续退休,总得有既有名又有实力的艺术家接上去,我们正当打。刘昊然大学毕业,我们就把他招进来,现在他也是团里年轻一代的佼佼者。

作为团长第一步,从我开始,撸起袖子上阵,一起来搞创作。提出问题的人比比皆是,解决问题的人凤毛麟角,行动大于一切,先把这个戏做出来。我希望《温暖的味道》能代表我们团的精气神。下一步,通过我们的行动告诉年轻人,在团里应该担起什么样责任。

上观新闻:当了团长,您的工作重心有什么变化?

靳东:团长,就是服务和付出,替所有人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我觉得帮人解决问题,这是我应该做的,意识到自己心态的变化,我自己也吓了一跳。

以前我带团队搞影视剧,可能和编剧、导演争论不休,甚至在剧组炒人,一切都是结果导向——我要做一部好看的戏,比如我会要求演员们把接收、判断、反应这些过程全拿掉,直接说台词,要做就做到极致。信息时代,我们虽然不完全迎合观众,但是要知道受欢迎作品有什么样的节奏、气息、审美,同时到爱丁堡、阿维尼翁戏剧节,看英剧、美剧吸收经验,知道世界先进水平是什么。

只不过,学了这么多年理论,又搞了这么多年创作,没有人告诉我,当了团长,创作工作以外,我要解决一些之前没想过的事,比如团里有同事的父母生病了,求医有困难。我一听,那哪行,赶紧,我得想办法帮忙找医院。

在国有院团,大家习惯了,有问题找团长。我现在解决的家长里短问题不少,应对得也还行。当然,整个团好几百号人,我们最核心的目标还是培养人才、出作品。

上观新闻:抓创作,相比帮老人求医,哪个比较难?

靳东:都很难。我以前与部里领导沟通过,尽量不要让我花太多时间在行政管理。我不敢称自己为一流的艺术家,但至少我应该在一流的演员阵营。让我去干管理,我可能最多是三流的。一流的创作者,为啥要做三流的管理者?

后来我反思,你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在外面带领影视剧剧组都是千八百人,能把外面团队搞好,怎么就不能把团长干好?只是这个过程中,真的要放弃小我,放弃名和利,转而为大家,为这个时代做一些事。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到延安一片又一片苹果林会有那么深的感慨,台下,我也是孙光明。

上观新闻:国庆节期间,煤矿文工团携手中国科技馆制作的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首演,这是否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靳东:《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在中国科技馆连演10场,得到极高评价,我特别开心。煤矿文工团有话剧团、歌舞团、说唱团、民乐团,接下来我们计划怎么把几个分团的壁垒打破。未来我们还想做音乐剧团,音乐剧是最综合的舞台艺术门类,能够用最快速度让观众热血沸腾。

今年年底明年初,我们计划做音乐剧《常书鸿》,已得到常沙娜先生的授权,也找了作曲家、美术视觉总监,他们先问,靳团,是不是您亲自操盘,第二条,您必须得演。

一切才刚刚开始,煤矿文工团每任团长都很了不起,刘炽团长写的《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家喻户晓,邓玉华和瞿弦和团长,都是了不起的艺术家,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岗位的改变,过去所有的作品积累,让我有了一定的信服力,能实施一些自己的想法,否则都是空谈。

作为团长,不能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一两部戏的收入。对我来说,使命也是责任,拿出有世界语汇的、能够真正走出去的、具有真正含金量的艺术作品,是我们唯一要做的事。

我常说“认知决定未来”

靳东自我评估是“比较任性的人”。今秋,他开始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戏剧和影视高峰作品研究,导师为中戏院长郝戎,“学了4年戏剧理论,搞了20多年的创作,每当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我都去寻找把手,我内心的依据就是戏剧大师们总结的经验。”

上观新闻:考博士算是您做出的“任性”举动吗?

靳东:我想回炉。三四年前,我就想考博,那时我已经有了紧迫感。有人说,你都这岁数了,都是国家一级演员了,别再上学了,添乱。但是读博对我的意义不一样。过去20年,我在北京很少参加聚会,也不混圈子,越聚是非越多。真有事,要不咱俩约着喝个茶。即便这样,我都觉得现在太嘈杂了。一回到母校,我心特别静,和师长同学往院里边一坐,不知不觉聊两三个小时,还有什么比这更舒服?

也有人劝我考EMBA,但回到母校、回到本专业,最符合我真实的想法。我上大学懵懵懂懂,没太搞清楚的,应该再搞搞清楚。回到家,我把老书翻翻,突然间被某一段吸引。人,真不要自以为是。我的专业方向是高峰作品研究,在工作中,我就考虑过这些问题。

只是没想到,我一去上学,就被人拍了照片发到网上,有点像现在在剧场,大家也不管你演得好不好,反正听说你去演,都好奇来看看。

上观新闻:您现在习惯了走到哪都被拍照吗,以后会更小心、更隐蔽一点?

靳东:隐蔽不了,我不能用小偷小摸的心态回母校上学。去上学,总是好的。我快50岁了,如果不学习,就停滞在这个阶段了。

学习这件事,久而久之,会成为习惯。我们老说,最难改的是习惯。我觉得,培养一点好的习惯,是这一辈子挺重要的事。我现在帮别人处理、解决问题,慢慢也成习惯了。

另一方面,你要能摆脱不好的习惯,得有自我抽离机制,能发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人分好几个境界,有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有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后者能进步,能继续往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恐怕这辈子就是不知道了。

我想往“知道自己知道”再迈进一步。在黑板上画一个圈,圈里是你的已知,圈子画得越大,才能意识到圈外还有这么多未知。

我常与团队、朋友、家人说,认知决定未来,决定作品的审美、结构、表演。去学校回炉,我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知道每个人看到的世界,特别开心。当然了,如果等毕业,我都50岁出头了。

上观新闻:您对年龄有危机意识吗?

靳东:这倒没有。我认为我特别年轻。主要原因在于,过去每个戏的创作过程,时空对我而言都是真空状态。去年,我去了陕北,8个月风吹日晒,脸吹成高原红,对我来讲好像没发生过,时空定格了。我在上海拍《我的前半生》4个多月,接着香港杀青,最后回到北京,生活轨迹好像还停在那儿,几个月的时间停滞了。


靳东影视作品

上观新闻:《琅琊榜》之后,您没有拍过古装剧,一直扎根在现实主义题材,这是为什么?

靳东:2005年,我在河北涿州拍《东方朔》,侯鸿亮来探班。我就说,拍完再也不拍古装戏了。他不相信,“不可能,找你的戏这么多。”我说,“言必行,行必果,不管谁来找我,多少钱也不拍,因为我突然间找不到拍古装戏的意义。”

《琅琊榜》,我拍了六七天,那是给孔笙导演、侯鸿亮帮忙,我们是多年老友。我都没怎么粘头套,戏里“披头散发”。拍完《伪装者》,我也不想再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戏了。我大概收到20多个类似剧本,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大同小异,角色都像明楼的翻版。

这几年,我拍戏重心全放在现实题材,我演了7次医生,《我的前半生》讲咨询行业,《纵有疾风起》讲公关,我还演过律师、法官等。离生活越近的现实题材戏,其实越难演。因为观众对身边这些事再熟悉不过了,如果有一点点不真实,这戏就不成立。我会继续认真选剧本,努力塑造一些经典角色,不辜负观众的期待。

靳东

上观新闻:您的霸总形象深入人心,想过演绎小人物吗?

靳东:人生就是这样,我特别喜欢演小人物,并且我特别会演小人物。中戏校园在东城区东棉花胡同深处,位于现在北京重要旅游景点南锣鼓巷正中间。我们上大学时,那里什么都没有。住在深深的胡同里,你了解的都是胡同里的小人物。

可是老师总批评我,一天到晚对自己搞误会。因为中戏以前招生按照一部舞台大戏角色配置需要选人。全国八九千人考中戏,我们班就招了10个男生,我的定位是小生。排《日出》,我是方达生,不是潘月亭,也不是李石清、黄省三。排《雷雨》,我就是周萍,不是周朴园,不是鲁大海。

老师经常跟我们说,演戏是掰枝子的过程,而不是添东西。学生时代演戏,都是一身毛病,演得用力,使劲证明自己,想演大悲剧男主角。结果,越往悲里演,越是喜剧人。

戏剧学院掰枝子,是让你认识自己的过程。我到了这个年纪,才摸到门道——表演、台词越干净、越简洁,越难。把这20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我再去母校回炉,是真正的刚刚开始。

上观新闻:您现在回头看年轻时学的理论、技巧,是不是有全新感受?

靳东:上学时,有很多内容是我们读不懂的,都在硬读,比如中戏必读60本书,还有契诃夫、萨特著作。如今再看书,我发现,每个时代遇到的问题,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我最近又读了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上世纪50年代戏剧人遇到的问题,我们今天也全面遇到了。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对什么都不满足,天天大鱼大肉也不开心。为什么人活得相对艰难一点,反而发现生活好幸福?可能需要戏剧作品做一些引导。

作品好坏,不应该仅从戏剧理论来研究,而要代入今天生活的时代、遇到的问题去解读。像表演一样,你只有把理论和创作分别搞个10年20年,从戏剧理论过渡到实际创作,才有可能搞出点东西。

上观新闻:《温暖的味道》三位演员报名角逐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这是您和上海又一次结缘。

靳东:来上海,我还是挺激动的。上海是我的福地,我特别喜欢上海。从《伪装者》到《我的前半生》,我被观众所熟知的作品,有60%以上在上海拍摄。《温暖的味道》导演王延松、演员张晞临都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前些年,我每次来上海,都在微博发一张上海的照片,和喜欢我的观众形成默契,告诉大家,我来了。在上海,有我的好朋友胡歌、吴越、马伊琍、雷佳音、陈龙,有佟瑞敏、佟瑞欣老师,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奚美娟老师来看《温暖的味道》,很遗憾潘虹老师这几天不在上海。

带着《温暖的味道》来上海,我既高兴又忐忑,希望能够从美学、视听感受带来一部好看的戏。每位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戏不靠明星,而是凭借戏剧样式本身受到观众喜爱。但的确很多知名演员参加的戏,票房火爆。演了二三十年话剧的演员,演技好,却没有影响力、没有票房,他演不演,好像没有那么重要。再好的戏,如果卖不出票,怎么能够体现出这是一个好戏呢?我也在思考,努力解决这个悖论。

靳东

靳东: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副主委,中国音乐剧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包括话剧《惊天雷》《日出》、音乐剧《梦中醒来的梦》、音乐诗剧《血沃中华》、电视剧《伪装者》《我的前半生》《底线》《欢迎来到麦乐村》等。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