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受访青年认为年代剧需尊重历史,不瞎编乱造 频频你为什么这样对我表情包“出圈” 近六成受访青年认为近几年年代剧精品多
最佳回答
“你为什么这样对我表情包”过半受访青年认为年代剧需尊重历史,不瞎编乱造 频频你为什么这样对我表情包“出圈” 近六成受访青年认为近几年年代剧精品多
从《山海情》《人世间》《繁花》,再到近期热播的《小巷人家》,近几年国产年代剧的热度持续走高,频频“出圈”,成为年度“爆款”。本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7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4%的受访青年认为近几年国产年代剧精品多。 现居北京的95后杨玉珊感觉近几年的年代剧题材更多样,精品也越来越多了。比如讲述宁夏西海固人民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的《山海情》,展现女企业家在商海打拼的《风吹半夏》等,通过对普通人的故事的讲述,展现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吸引了不少人观看。 “相较于架空历史的玄幻剧、仙侠剧,我更喜欢接地气、有真实时代背景的年代剧。”安徽的95后陈雪最近在追《小巷人家》,这部围绕20世纪70年代末两个家庭展开的故事,让陈雪觉得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但剧中描绘的生活场景、营造的人情氛围,依然能让人沉浸其中,与人物同悲同喜,产生共鸣。 “很多年代剧都是群像剧,剧情虽然围绕主角展开,但不仅仅讲述主角的故事,即使是配角也有自己的人物弧光,角色之间的冲突也显得更加真实。”陈雪认为,一部年代剧想要打动观众,讲述的故事一定要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是年代剧的基础。 什么是一部优秀年代剧不可缺少的?调查显示,52.0%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尊重历史年代,不瞎编乱造。还有49.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主题鲜明,不回避问题,48.3%的受访青年觉得要接地气,“三观”正。 苏州的90后刘奇对《小巷人家》中闫妮饰演的黄玲印象深刻。“刚出场时,导演通过她给婆婆过生日这一场戏,让观众立马看到了黄玲这个角色的人物特点及在大家庭中的地位:隐忍、爱孩子,但总是被忽略。导演没有回避女性在那个年代的困境,也没有刻意放大女性的苦难,而是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细节让问题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大家共鸣,这也为后来黄玲为孩子而爆发提供了情感支撑,把一个爱孩子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立体生动。” 受访青年认为优秀年代剧应具备的要素还有:场景还原度高,让观众有代入感(47.6%);剧情引人入胜,能引发观众共情(47.0%);演员贴合角色,演技好(42.8%);剧本扎实,叙事清晰流畅(40.3%);拍摄剪辑技术好,制作精良(20.4%);不过度使用滤镜磨皮,真实自然(18.8%)。 年代剧出现什么情况,会引起大家反感?调查显示,过多“狗血”感情戏(50.7%),节奏拖沓、注水严重(50.4%)最令受访青年反感。其他还有:演员演技差(46.8%),价值导向不正(45.4%),出现不符合那个年代的元素(40.4%),剧情悬浮(35.7%),磨皮美化过多,失真严重(26.9%)。 刘奇很反感一些年代剧中过度放大个人的家庭矛盾,为了“冲突”而产生“冲突”,显得很不真实。比如在一个家庭中集中展现亲子矛盾、婆媳矛盾、兄弟姐妹矛盾、夫妻矛盾等,让人产生“真会有这么奇葩的家庭”的疑问,从而失去看剧的兴趣。“有的年代剧没有太多冲突,比如《父母爱情》,许多情节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但依然能感染人。” “年代感的真实营造、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是一部优秀年代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郑焕钊认为,年代剧是讲述特定年代题材的电视剧,对年代感的真实叙述和精良呈现是该类型电视剧创作的基础,这既包括场景、道具等细节的真实,还包括时代氛围、人际关系和人物行为方式等典型环境的塑造。比如剧集《繁花》,就以光影斑斓的霓虹灯塑造了夜间绚烂的黄河路,以金黄色为主色调对人物和器物进行古典式布光。人物为“争一口气”的奋进与个人情感的落寞相互交织,形成了充满情绪张力的怀旧复古风格,满足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感怀。“人物是故事的根。年代剧中的人物,既符合特定年代的性格特征,又是具有复杂人性的立体角色,是其能够立得住的关键。” “个体与时代的共振同样是优秀年代剧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郑焕钊认为,与一般的历史剧或者时尚剧不同,年代剧重点讲述个体与时代之间复杂的命运关系,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个体与时代之间是否能够形成共振,是衡量年代剧成功与否的关键。“比如剧集《人世间》,就在‘家’的伦理、‘年’的流变与‘情’的细腻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抒情式的叙事结构,书写了变革时代个体、家庭、企业与社会的整体变迁,既从整体上塑造了老工业区棚户区底层工人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又能够具体而微地表现每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之下的命运与情感,让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产生共振,更能震撼人心。”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男性占44.6%,女性占55.4%。00后占15.0%,95后占21.6%,90后占39.0%,85后占14.4%,80后占10.0%。 (应受访者要求,杨玉珊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