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强调"为什么这首歌词维持对华关系是优先事项",这个表态很重要
最佳回答
“为什么这首歌词”莫迪强调"为什么这首歌词维持对华关系是优先事项",这个表态很重要
(原标题:莫迪强调"维持对华关系是优先事项",这个表态很重要)
以下文章来源于底线思维 ,作者维杰·普拉沙德
观察者网时评专栏
从边境地区有关问题达成协议,到两国领导人在金砖峰会上的会晤,近期中印关系“止跌回暖”的迹象明显。
中印关系的改善对双边关系与国际形势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中印关系的改善如此曲折,印度偏向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观察者网对话三大洲社会研究所执行董事、印度学者维杰·普拉沙德先生,带来他的个人观察。
中印两国在领导人正式会晤前宣布达成协议,图为莫迪。资料图
【文/观察者网 郭涵】
观察者网:中印两国领导人在喀山金砖峰会期间正式会面,此前双方外交部宣布就边境问题达成协议。您怎么评价这次会面的重要意义?
普拉沙德:首先,人们应该意识到,围绕着本该在1950年代解决的边境问题,中印之间有过一段相当不愉快的历史。这个争议上溯到殖民时代,我认为应该理解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是英国的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了印度和中国人民一段边界,这不是印度和中国本来就存在的争议,两国都试图摆脱殖民者留下的遗产。事实上,中国和缅甸在上世纪50年代成功解决了划界问题,说明这并非无法实现。但是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年轻的现代国家,为什么没能解决殖民者强加的争议?对此各有各的说法。
我的观点是,对于拉达克地区和藏南地区的问题存在许多误会,这是边境争议中两个最突出的问题。2020年,两国很不幸地发生了冲突,也是过去4年来中印最高领导人难以举行正式会晤的原因。
如今,中印两国在领导人正式会晤前宣布达成了协议,但有些媒体的头条标题并不准确。双方解决的是2020年冲突所引发的争议,也就是各自在哪些地方设置哨卡的问题。对于哨卡和巡逻的安排达成了协议,但并不意味着边境冲突已经得到解决。坦率地说,我期待着中印两国未来有一天能够正式完成划界,因为这是一个早该被解决的遗留问题。
两国领导人都已经意识到双边关系的重要性,未来存在巨大的前进机遇。现在不仅仅是中方,而是印方(外交部)也谈到,我们需要稳定、可预测的和友好的双边关系。印方不想要动荡的、敌对的关系。只有先确保稳定、可预测,双边关系才能改善与发展。
为什么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要相互充满敌意呢?坦率地说,这是不合逻辑的。全球经济的重心正在转向亚洲,这是推动中印关系改变的真正动力。不过,我们依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两国人民仍需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将对方视作邻居与伙伴。也许是出于不同的理由,但两国领导人认识到双边关系需要翻开新的一页。而我认为这次会晤是向前进了一大步。
也许人们会好奇协议中谈成了哪些内容。但在我看来,有时候在国际关系里面,友好的氛围是推动外交关系稳定发展的开始,稳定与可预期才是未来最需要的。
观察者网:印度国内舆论对于这次两国达成协议与领导人正式会晤的看法,能否谈谈您的观察?
普拉沙德:过去5年来,中印两国政府并没有试图刺激国内民间对彼此的敌意,而是试图降温。我认为这非常值得肯定。莫迪总理在与习近平主席会面后表示,维持稳定与边境和平是印度的优先事项。这个表态很重要。
确实,在印度,执政党内部有一派人持顽固的反华立场。这些人自1962年的边境冲突以来就存在于印度右翼政治势力中。但我认为,莫迪政府中的大量成员,以及在野的中间派、左翼政党都没有持根深蒂固的反华立场,他们希望改善中印关系。左翼政党是出于反对战争的角度,中间派则是渴望加深中印经贸往来。2023至2024年,中国再度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我认为印度的贸易重心迟早会从美国转移到亚洲国家这边。
过去5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子元件数量增加了两倍。《华盛顿邮报》制图
所以,当莫迪总理表示“维持对华关系稳定是优先事项”时,这非常有意思。不应该仅仅因为印度政府中存在一个反华的派系就低估“优先事项”这个词。大多数印度人并不关心反华议题,务实的印度民众渴望与中国维持良好的关系。打个比方,当印度引进投资,比如计划建设高铁时,他们不可能期待美国的帮助。如果想要引进的话,可能是法国的企业和技术,但中国的会更好。
观察者网:在您看来,为什么中印关系改善的过程花了如此之久?阻碍双边关系发展的核心症结是什么?
普拉沙德:我认为,首先,中印两国最高领导人在2022年的二十国集团(G20)巴厘岛峰会场边交谈过,所以并不是5年来都在彼此冷落对方。其次,2020年的冲突发生后,2021年、2022年依然在中印边境发生了冲突与对峙。为什么会继续出现这个问题,究竟是政治问题还是军事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事关两国的声誉。边境问题就是声誉问题,这些国家并不是为了争夺铀矿或是石油储备等资源。而涉及到国家声誉问题,只有通过政治方式解决,但这通常会花费许多时间。对于两国政府来说,诸如“在边境问题上让步了一两公里”这样的消息,显然会带来巨大的国内政治代价。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存在边境问题,所以对于印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件新鲜事。
观察者网:有观点认为,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也与加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后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发生改变有关。您怎么看?
普拉沙德:“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确实对中印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个机制成立于2007年,但运作的并不顺利。我们现在看到,美国又牵头搞了一个“美日澳菲”安全合作机制,缩写是SQUAD。为什么要在QUAD基础上又弄一个机制?因为过去两年来,随着俄乌冲突上演,印度开始对扮演美国对华“前线国家”的角色失去兴趣。
印度拒绝配合西方制裁,继续购买俄罗斯能源,也没有再积极地参与QUAD,而美国对印度参与的信心也出现了一定动摇,于是找上了菲律宾。前段时间,菲律宾的小马科斯政府开始在南海问题上制造紧张,在美国的配合下摆出咄咄逼人的姿态。而莫迪政府已经不再展现出这种姿态,反而在最近的双边会晤中强调,印度并不想挑衅中国。
人们需要理解,印度的外交政策正在发生重要转变,这个国家越来越开始理解中国扮演的角色,印度不一定要把中国视作竞争对手,中国也可能是一个机遇。中印之间有什么值得竞争的呢?也许商业上存在一定竞争,但中国经济正在朝下一个阶段、更注重高科技的领域发展。印度应该加深与中国的合作,这也有利于推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观察者网:您提到了印度的外交政策调整,包括在加入QUAD、与美国合作的关系上有自己的考虑。印度如何界定与美国的关系,这与它作为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发起者的历史遗产是否一脉相承?
普拉沙德:这是个好问题。苏联解体后,印度的外交政策建制派做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决定,即印度需要与美国开启全新的外交关系。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对于关系不好的国家,美国会给他们贴上“流氓国家”的标签,这就是时任国家安全顾问(1993-1997)安东尼·莱克的原话。印度不想被孤立,也是在那个时候选择与以色列建交,改变了长期以来支持巴勒斯坦的外交立场。接下来,2007年的金融危机席卷整个西方。印度、中国等国家都开始重新评估局势,认为不能够再高度依赖美国。
在印度看来,首先,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成为一个反复无常的、滥用军事实力的政治大国。美国入侵伊拉克并在中东狂轰滥炸,让所有人感到恐惧;稍早之前,美国也曾悍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我相信中国人也对此记忆犹新。
其次,美国经济不再可靠。美国不会再买印度的产品,这也是2009年金砖国家组织成立的理由之一。这些国家决定暂时放下政治分歧,专注于彼此之间的贸易。必须承认,金砖国家组织成立之初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贸易集团。但在推进贸易合作之前,你需要进行政治评估,需要调和各国在政治上的不同看法。随着世界开始发生变化,印度也在重新评估对美国的看法。当然,这个重新评估的过程并不代表印度同美国决裂,即使是现在,印美之间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今年6月17日,莫迪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会面,双方发布就芯片等领域开展合作的联合声明。图源:印度总理社交媒体账号
不过,随着美国在经济上步履蹒跚,印度政治精英会看得越来越清楚,反华的立场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他们必须要务实。
当澳大利亚政客去年喊话印度应该成为北约的合作伙伴时,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表示,不,我们不想成为北约的伙伴,我们不接受北约的思维模式。这是印度政府做出的一份重要声明。即使是作为一个政治立场偏右翼的政府,它也不想成为美国联盟体系的一部分。
这算是一种“不结盟运动”的新形态吗?与20世纪50年代不同,今天恐怕没有“万隆精神”那样的宣言,有的是一种区别于过去、比较勉强的“不结盟”。正如参加喀山峰会的金砖国家,他们并没有在所有问题上达成一致,比如谴责以色列停止种族屠杀这件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意见和立场,这是一个逐渐发展、协调的过程,也许到2025、2026年或者很多年后才能调和分歧,但我们清楚前进的方向。全球南方国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氛围,他们想要摆脱屈服于美国的角色,创造一个不同于过去的、真正基于多边主义和尊重联合国宪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