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第一次有了喜欢的人学生如何全面发展+幸福成长,来这场高校论坛寻找答案

来源: 搜狐专栏
2024-12-13 18:38:49

最佳回答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第一次有了喜欢的人”当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第一次有了喜欢的人学生如何全面发展+幸福成长,来这场高校论坛寻找答案

如何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家校共育、渗透融合和精准提升,近日,华东师范大学举办“聚焦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育人创新”2024年度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论坛。来自14所高校及11家公益组织的近150名师生齐聚丽娃河畔,在这场有料、有趣、有智慧的盛会上共同探索慈善公益育人新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程静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化和数智化的社会发展浪潮下,拥有社会与情感能力这项“软技能”对人的幸福成长和发展创造愈发重要。她强调本次论坛对于探讨公益慈善教育新思路、新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学校卓越育人和公益人才培养、为国家公益事业发展提供“师大方案”。

“社会与情感能力何为?为何?”在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来自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公益教育领域的三位专家给出了答案。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部教育学系黄忠敬教授强调了“学校”与“教师”的重要性。学校渗透、课外活动、家校社合作都是学校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的可行路径,因此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赋能”师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院长、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庞维国聚焦“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悖论’”,提出了科学系统的家校共育策略,并结合案例生动阐释了家校如何在不同场景中协同支持学生成长。他强调,家校共育应不仅着眼于学业提升,更需重视心理健康、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在健全的支持体系中实现自我提升。

公益如何育人?在多年从事公益教育的过程中,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理事张伯驹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圈模型”,涵盖了资源链接、实践拓展、价值塑造三个方面。多年以来,他一直以此模型为依托,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在真实场景中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午膳时间,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一楼大厅展示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其他单位的优质公益项目。其中有公益慈善育人案例15个,公益集市7个。立足生命教育开展青少年关爱服务、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打磨素质课程赋能中西部教育发展……在这里,“中医”“正念”“航海”等等成为打造特色公益教育品牌的着力点,参会师生在各摊位前与负责人深入交流。

“参与式社会公益教育”“青年创新”“超限思维”“梦想教育”……在下午的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大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机遇挑战、6-16岁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创新路径等话题展开研讨。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在总结发言中说,社会与情感学习是公益的关键内核,希望本次论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公益的多元包容,激励更多公益项目的孵化转化,相关研究成果能够在未来为更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据悉,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将持续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贯通课程、实践与研究三大环节,探索课内外融合衔接、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家校社协同的公益育人新模式。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