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物多样性本底构建“物种档日语为什么这样问案”
最佳回答
“日语为什么这样问”为生物多样性本底构建“物种档日语为什么这样问案”
今年,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长兴、横沙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这一项目旨在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的深入研究,为崇明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构建详尽的档案,力求精确呈现地区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情况,不仅能填补“物种档案”的空白,也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助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已发现500余个物种
一段时间以来,调查团队聚焦长兴岛郊野公园、青草沙水库、长横两岛典型的农田生境与滩涂湿地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及设备,开展了艰苦的野外调查工作。根据高等植物、大型真菌、昆虫等大类,调查团队在两岛各地累计设置80余条样线、120余个样点,累计调查记录到524个物种。
结合室内严谨的物种鉴定流程,调查团队系统整理了调查成果。其中,长兴岛已记录生物物种达424种,包括高等植物214种、陆生脊椎动物54种、昆虫143种及大型真菌13种;横沙岛已调查到生物物种342种,包括高等植物175种、陆生脊椎动物44种、昆虫116种、大型真菌7种。
这其中包含有多个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如野大豆、红隼、水雉和小鸦鹃等,以及其他多达数十个生态价值较为突出的物种。相关调查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崇明长兴、横沙两岛的生物多样性本底特征,为下一步科学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参考。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一项很有挑战的工作。”参与调查的南大环规院工程师赵浩浩说,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习性,活动区域和活跃时间各不相同。“就拿小鸦鹃来说吧,它们行踪隐蔽,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一有惊动就会躲进灌木或草丛中,对此,我们除了锁定其大概率出现的区域认真搜寻,也需要借助鸣声来加以辨别。”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也是一次与自然深度对话的过程,赵浩浩说,“我觉得这非常有趣且有意义,希望更多青年朋友能参与到类似的活动中来。”
生态价值突出
在调查中,工作人员还发现一些较珍稀或极具生态研究价值的物种。
在长兴岛的青草沙水域,工作人员拍摄记录到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收录的近危物种罗纹鸭。这种鸭科游禽在崇明通常为冬候鸟,夏季较为少见。在调查中,工作人员虽未确认罗纹鸭在崇明的繁殖行为,但记录到了包含多个雌雄个体的小种群。
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等蛙科两栖动物在长横两岛农田、水域多个点位均有分布。在崇明田间,这些蛙类数量众多;但从全国来看,近年间因栖息地遭破坏、水质污染或富营养等因素,其种群数量已普遍减少。
此外,调查人员还发现了多种具备药用价值的物种,包括忍冬(金银花)、紫茉莉、龙葵和中华蟾蜍等;相关物种在长横两岛分布广泛,经济开发潜力可观。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华蟾蜍,也就是大众最熟悉的“癞蛤蟆”——其不仅能捕食害虫,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益处匪浅;加工自其皮肤腺分泌物的蟾酥更是一种传统中药材,有着突出的功效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在横沙乡永胜村,就有一家主营蟾蜍养殖、蟾酥提取的南菁蟾园,目前已建成两期共300亩养殖基地,以科学方法实现了蟾蜍的规模繁育和蟾酥的集约化生产,亩均产值达数万元之多。与此同时,南菁蟾园还建设了青少年科普基地,将通过展览、讲座和科普活动等方式,普及蟾蜍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保护,就没有可利用的资源;没有资源利用,就没有资源保护的动力。“通过开展物种多样性调查,我们能从身边发现更多潜在的优质生物资源,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说。
推动调查持续向前
从生机勃勃的高等植物到奇趣盎然的真菌王国,从活力旺盛的飞鸟走兽到微观隐秘的昆虫世界……随着调查的持续推进,长兴、横沙两座岛屿上多彩的生态系统不断走进大家的视野,让我们得以一窥世界级生态岛丰富的生态宝藏,领略大自然的无限美妙。
春夏两季是万物生发、草木繁茂的时节,加上密集的雨水,对于开展植物、真菌类的物种调查工作较为有利;在秋冬季节,各种迁飞性的鸟类将再次踏上旅程,在崇明一带盘桓或驻留,这也成为开展鸟类调查的黄金时间。
“崇明是鸟类天堂,每年来此越冬的候鸟超过百万只,对于开展物种多样性调查来说,鸟类是不容错过的重点。”赵浩浩说,“我们将综合运用野外样线调查、录音声纹识别等方法,对来到长兴、横沙的冬候鸟展开全面深入调查,全力以赴补完两地的‘物种档案’。”
生物多样性研究是更好推进野生物种保护的基础,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深远。“未来,我们将深入推进崇明三岛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有效提升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整体水平。”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充分汇聚来自企业、学校、专业机构等各方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