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研究狂吃百斤小龙虾!曾为“天坑专为什么会这样歌名是什么业”正名的武大教授,有新消息......

来源: 搜狐中国
2024-12-06 06:31:33

最佳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歌名是什么”为做研究狂吃百斤小龙虾!曾为“天坑专为什么会这样歌名是什么业”正名的武大教授,有新消息......

  据极目新闻消息,从今年5月至11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团队有关小龙虾和微塑料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连续3次登上国际权威期刊。   邓红兵和小龙虾壳、甲壳素打交道,至今近20年。此前,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之际,武汉大学曾发文介绍邓红兵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   小龙虾产业是湖北省乡村振兴的示范性产业,但虾壳常被视为废弃物。过去,武汉市每年产生近十万吨虾壳剩余,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于是,邓红兵带领着武汉大学“生物质资源绿色高效转化与高值化研发科技创新”团队,将目标锁定在虾壳素对微塑料的捕获性能上。   “一只小龙虾能吃的肉只占两成,大部分壳以往都浪费了。”12月4日,邓红兵介绍,将虾壳用机器破碎后,先后使用酸碱去除钙质与蛋白质,冲洗至pH中性,便得到了甲壳素。这种粉末状天然物质,被证明能够有效捕获微塑料,而且不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那么怎么使用它治污?邓红兵介绍,团队采用自上而下的“多级结构暴露”策略,将废弃小龙虾壳通过两步简单酸碱处理,制备成天然纤维束骨架和捕获位点双重暴露的三维多孔小龙虾壳,将这种小龙虾壳用网兜装起来投入水体中,就可以吸附水中的微塑料。 虾壳处理前后的对比   而且它还不是一次性的。团队还研究出方法,对使用后的小龙虾壳中的微塑料进行“冲洗”,实现了小龙虾壳可持续应用。   这一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纳米》(ACS Nano)上,刘方恬博士和博士后吴洋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邓红兵教授和陈朝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而为了获取这项研究所需的小龙虾壳,邓红兵团队曾2天吃掉200斤小龙虾。“根本吃不完,除了我们团队,还邀请了学院其他团队一起来吃。”邓红兵称,加上前期研究,他和学生这两年大概在学校吃掉了600斤小龙虾。   团队还聘请了环卫工人对厨余虾壳进行分拣回收,既实现了虾壳的回收利用,又成功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增收。   已有多家企业上门谈合作   用小龙虾壳简单有效,其他甲壳素会不会效果更好?邓红兵团队接着做了更多实验。他们将虾壳素和鱿鱼骨、乌贼骨的甲壳素(α-和β-甲壳素)的两种原生氢键网络打断重排,形成一种多级纤维框架海绵材料。   此外,他们还利用鱿鱼骨/乌贼骨来源的甲壳素纳米纤维网络和棉花来源的纤维素微纤维氢键自组装,构建了吸附位点激活且可适应复杂环境因素的全生物质多级纤维框架。 乌贼骨来源的甲壳素和棉花制备的纤维海绵   邓红兵透露,这些新材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投入到水体微塑料治理中,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找上门来接洽合作,“我们自己用它制作了净水器滤芯,效果非常好,不光是微塑料,对重金属、微生物都有很好的过滤效果。”   三年前,他曾为“天坑专业”正名   记者注意到,早在2021年,邓红兵教授曾因为“天坑专业”正名,而在网络走红。   当时,有网络传言称,“生化环材”,即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等专业,被戏称为“天坑”专业。而“生化环材” 四个专业正是邓红兵的研究领域。   对此,邓红兵写下《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并点评:“家国情怀、个人兴趣、诚实善良、愈挫愈勇的心态…想必更为重要。因为在热爱与责任面前,所有选择都不应被辜负。”   他还提到,很多热门的成果其实出自所谓的冷门专业,包括:甲壳素、纤维素这些天然废弃生物质资源的高附加值应用,为湖北小龙虾产业跻身全国第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年如一日   从埋头钻研到成果频出   邓红兵的经历恰恰诠释了   “无论专业冷热   热情与奋斗才能成就自我”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陈茜)综合自极目新闻、武汉大学、中青报此前报道等。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