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文博会,看传统文化焕发年日语这是为什么轻活力
最佳回答
“日语这是为什么”在长三角文博会,看传统文化焕发年日语这是为什么轻活力
身着汉服的青年们,穿行于新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影音空间中;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漂浮起来,隔空“触碰”;二十四节气等传统元素,成了青年插画师们热衷描绘的题材……今年的长三角文博会上,不仅多家博物馆竞相亮相,传统文化也成为全国各地区展馆和企业展商们的重头戏。不仅许多年轻人在这些由传统文化创新开发的展品前排队参观,不少参展的传统文化项目开发者、非遗传承人,也都是年轻面孔。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刘先生说,如今文博热兴起说明大家越来越有文化自信,“最近浙江省博物馆的宋画展和上博书画馆都很火,很多观众专门请假从外地赶来观看。长三角交通越来越便利,文博场馆可以加强互动,形成集群效应。”
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主题的本届长三角文博会,让不少观众都感受到,中华文脉赓续,正通过不断创新焕发出生机盎然的年轻态。
千年岁月一朝穿越
浙江展区外侧被大屏幕围成方形,中央空间则是圆形,像极了良渚文化的代表玉琮。圆形空间外侧的土黄色颗粒质感,又让人联想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环绕古墙,以良渚遗址出土文物为灵感开发而成的品类丰富的文创产品高低错落布置,最显眼的是一墙的黑色陶器。据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已为世人熟知的神人兽面纹玉琮、稻作文明之外,陶器也是良渚文化最突出的成就之一,以黑色为主流,被称为“良渚黑陶”,作为五千年前的实用器物,直观体现了良渚社会的生活面貌,时至今日一些器型依然实用。观众史女士站在展台前,翻起自己在良渚博物院参观时拍下的一件刻有鳄鱼纹的黑陶刻符宽把杯,“这个鳄鱼很卡通很可爱,很符合现代审美;而且这个器型跟我们现在用来倒牛奶的壶或是喝茶的公道杯很接近。现代生活其实有着古老的印记。”
浙江展区内部环形墙壁展出良渚黑陶(简工博 摄)
南京博物院展台里,不仅陈列着博物院“爆款”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工作人员还身着汉服,穿行于观众中,答疑解惑,与参观者合影。展台一侧,南博研学工坊现场手工体验一天5场,让观众尝试对文物进行修复上色。而墙上的“展品元素”介绍则将现场展示产品灵感来源的真实文物逐一列出:东汉鎏金银镶嵌宝石兽形铜砚盒、西晋青釉瓷神兽尊、元代如意云纹金盘等文物启发着当代设计。
文明有其长度,也有其广度。上海博物馆把展台布置成古埃及金字塔的模样,对应其正在举办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展台内基于此次展览开发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除了各类实用物品,还有文创甜品与咖啡。“这次展览的文创产品又上新了?”在展台内,有观众询问工作人员。“一场高品质展览可以带动消费热情。”
警犬与观众互动(简工博 摄)
上海公安博物馆则带来一件不寻常的“展品”——一只身着“制服”的轨道交通警犬,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尽管观众众多,这只警犬不仅泰然自若,还不忘“本职”,不时对观众进行“嗅探检查”。有观众感慨这届长三角文博会“闹猛”,从古老的历史到当下的生活,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劲头很大”。
传统与科技共融
不久前,网上曾流传一张乐山大佛“原样”,这让市民周煜很好奇:“千百年后,我们还能看到文物原先的样子吗?”
长三角文博会四川展区内,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带来的乐山大佛附属造像文物数字化项目为还原文物原貌探索了新方式。这一项目在实施中采用微痕数据提取技术,提升文物上风化模糊的文字和图像辨识度。以项目中重点文物大象碑为例,常规影像图结合现场仅能辨识200余字碑文,从微痕提取图中已辨识出600多字。
技术使用前后石碑文字清晰度对比
在展会上观众看到,借助新的技术人们不仅能更准确地了解传统文化,历史也与当代生活“无缝衔接”。在安徽博物院展台内,一套无介质空中成像文物展示系统仿佛科幻电影中的场景:站在仪器前,观众就能看到眼前凭空出现的文物形象,还能用手在半空中无接触式操控这些文物影像:放大、缩小、各角度反转方向、更换文物……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应用光场重构原理,将发散的光线在空中重新汇聚,形成不需要介质承载的可操作实像,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记者看到,不时有专业观众前来咨询信息,“除了文物展陈,这套系统也可以运用在商品展示、文化交流方面,非常吸睛。”
孩子们参与XR体验(张熠 摄)
“哇!好大一只梅花鹿!”“有瀑布!”一走进安徽展区,耳边就响起了孩子们的尖叫声。原来,他们正戴上VR眼镜,参与《山河社稷图·补天石》XR互动体验。“这个项目以玩家收集五色灵气合成补天石为主题,游玩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超现实体验,又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和科技高度融合应用场景。”安徽元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德文介绍。设计过程中,《山河社稷图·补天石》XR全感场景应用融入了许多安徽元素,比如九华山、振风塔、古庐州等自然人文景观,同时融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故事,“还有老子、包拯等历史人物,今年年底就会在合肥落地”。在周德文看来,长三角文博会是长三角乃至全国共建的大舞台,“我们相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内容创新驱动璀璨文化,激发文化新质生产力,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古老与年轻携手
穿行在展会现场,无论是参展的传统文化从业者、非遗传承人,还是前来观展、消费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一个苏绣展台上,摆放着一件件苏绣盘扣胸针,既各式蝴蝶造型,也有卡通化的小鸟、葫芦。“这两年国风太火,在苏绣的品类里首饰一直比较少,所以我们就在思考如何创新,做一些新中式的产品。”“90后”青年苏绣传承人岳琰2020年就带着一系列苏绣双面绣作品首次参加长三角文博会,“当时反响很不错,如今我们的东西更多了”。去年夏天,岳琰将苏绣和非遗盘扣结合,推出一系列蝴蝶造型的盘扣胸针,“截至目前全渠道的营业额达到1000万元,带动了苏州当地绣娘的就业。”
创新苏绣作品(张熠 摄)
岳琰的婆婆姚琴华是苏州高新区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婚后婆婆送给她亲手绣的满绣礼服让她触动,“传统承载着无限可能。”她在创作时,会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是我入行一直思索的命题。”她指着展台上的小屏风告诉记者,同样是双面绣,原先是红木框架,如今选择胡桃木,辅以竹节造型装饰,可以融入更多新中式空间中。双面绣的题材也不拘一格,此次参展中有一幅作品,把苏州网红打卡地北塔寺红柿挂枝头用刺绣记录下来。“最近我们在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合作,研究如何利用纳米技术让丝线变得更耐用,通过技术赋能让苏绣进一步走入生活。”
本“潮”纲目“中药铺”(简工博 摄)
在上海国际插画艺术节展区,众多年轻创作者争相以传统文化为题材。插画师鹿燃以二十四节气为题创作了一组插画作品,还以木刻版画的形式诠释网络流行的“谐音梗”:三只大手挥向绿色香蕉,是“拒绝焦虑”,锦鲤头上顶着红斑,则是“鸿运当头”……旁边的一家传统“中药铺”人气旺盛,顶着“本潮纲目”的招牌,出售的灵芝、山药、薏米等竟全是毛绒玩具,工作人员和消费者则一本正经地开方、抓药、煎制……全套流程做足。
“整个消费过程和毛绒玩具都很治愈。”“00后”小朱和几个朋友一道前来,大背袋里满是“战利品”:“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熟悉的表达,就是喜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