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家科研机构在我国植物领域创纪录:两项成为什么会这样子英文果在《科学》“背靠背”发表

来源: 搜狐中国
2024-11-08 20:02:09

最佳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子英文”上海这家科研机构在我国植物领域创纪录:两项成为什么会这样子英文果在《科学》“背靠背”发表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8日凌晨,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简称中心)在我国植物研究领域创下新纪录——同一单位不同团队的两项重要科研成果,以“背靠背”形式在线发布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

两个团队各自独立发现了一个免疫小分子促进蛋白复合体形成,分别调控水稻和拟南芥的免疫反应,为农作物病害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新的育种目标。

什么是“背靠背”?这两项重要的科研成果背后有何故事与启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两个科研团队。

【“看到20亩水稻田只觉得恐怖”】

从2010年到2015年,中心研究员何祖华院士团队比较“沉寂”——没发什么大文章,但他也不着急,在上海郊区和海南岛忙着种水稻。相比其他模式研究植物,水稻生长周期长、性状复杂,研究起来比较困难。田间地头,因为头戴草帽、脚蹬雨鞋的打扮,何祖华常被误认为是当地农民。

何祖华(左一)和学生在水稻田

此间,何祖华与合作者发现了一个水稻免疫抑制基因ROD1,这个基因突变可显著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的抗性,然而对ROD1抑制免疫激活的信号网络尚不清楚。

如今已是复旦大学独立课题组长的高明君,那时还在何祖华团队攻读博士:“我第一次在海南看到20亩的水稻田时,只觉得恐怖,这么大面积怎么去做筛选?是何老师亲自带着我和另一个师妹,大海捞针般把20亩水稻全部筛选了一遍又一遍。”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合影

正是经过这样的大规模田间表型筛选,研究团队共获得18个ROD1抑制子株系。

“通过对这18个抑制子株系的分析研究,我们首次从水稻中发现了一个新的细胞免疫感受器,它就像一个警戒的哨兵,当病原菌侵染的时候,它会产生一个免疫小分子pRib-AMP。这个小分子相当于一个粘合剂,把原来分散各处的零件粘合成一个大‘武器’,也就是一个免疫复合体,从而抵抗多种病原菌的侵染。”浙江大学邓一文教授说,他曾经是何祖华课题组的一员。

【“背靠背”的三种情况】

无独有偶。

中心研究员万里团队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发现了另外一个小分子2’cADPR作为前体在植物体内可以转化生成pRib-AMP。 2’cADPR也能激活免疫复合体,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并有望开发成为激活农作物广谱抗病性的新型“生物农药”。

万里(右二)和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合影

一般而言,在科研领域有三种情况可视为“背靠背”发表论文:同一团队向同一期刊投稿并发表多篇关联性论文;不同团队在互不知晓对方研究情况下向同一期刊投稿,经期刊编辑同时刊登;不同团队各自独立完成关联性研究,经过交流相约一起投稿并发表在同一期刊。

此次,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背靠背”正属于第三种情况。

【合力求解重大科学问题】

有意思的是,中心博士研究生徐炜莹是这两篇“背靠背”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中心研究员张余和万里指导下,她用两年多时间分别解析了来自水稻和拟南芥的免疫复合体结构。

“结构生物学有其自身的魅力,它能够从原子层面直观地解释一些生命活动和现象。此外,对于未来农业的应用也有非常大的潜力。比如育种,可以利用结构生物学信息,对一些影响农作物性状的基因进行精准设计改造。”张余说。

此次“背靠背”研究融合了中心不同研究组的优势力量——何祖华是水稻抗病领域领军人才,万里一直深耕植物分子免疫学,张余在国际结构生物学领域崭露头角。

正是有了交叉融合,才能合力求解重大科学问题。

“我一直从事基础研究,这次在拟南芥中发现可转化为免疫小分子的一类前体,有望开发成为新型生物农药,从而有效替代化学农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我还是很兴奋的。基础研究真的能够指导现实应用,这也让我坚定决心把基础研究做下去。”万里说。

邓一文说:“我们此次还发现了两个基因可以作为抗病育种靶标,以培育广谱水稻抗病新品种。植物很聪明,它的进化非常神奇,让人难以想象。这也激励着我们,未来有更多有趣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答和求证。”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