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 八月:日语这是为什么怎么说《家》是一盏指路灯
最佳回答
“日语这是为什么怎么说”十日谈 | 八月:日语这是为什么怎么说《家》是一盏指路灯
在巴金心目中,“讲真话”就是作品与人品相统一的典型体现。
《家》已为我指路49年,上小学三年级的我捧读巴金的大作,废寝忘食,只觉得天底下竟有如此动人心魄的文字,在平淡的日子中产生了追求美好未来的波澜。
最早阅读的《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月的版本。封面设计沿袭汉画像风格,白底衬托淡淡的黄色画面,民族特色鲜明,吸引人眼球,其实更吸引我的是故事及作品语言风格。追捧巴金数十年,因其小说语言热烈、明快、朴素,语句和生命合而为一,像一团火燃烧着,也使别人激情燃烧。从此后我成“巴粉”,收藏了《家》的许多版本。
上大学后,读的书多了,才真正懂得巴金,他的存在显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高度,代表了中国文学的良心。巴老文字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对美好人生的爱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善良意识构成了他生命意识的重要因素。在巴老看来,善良是每个生命应有的本性,他用善良的眼光去打量每一个生命,在生命中发现善良的闪光。这对我的人生走向影响巨大,后来不管何时、何地碰到何事,我皆善良以对。
到上海工作后,我迫不及待地去参观了巴金故居。它位于武康路113号,始建于1923年。1923年春,巴金来到了上海。他在沪的几十年里,曾多次迁居。直到1955年,陈毅市长将此处特批给巴金,巴金在此居住了半个世纪。在这里,他完成了被改为电影《英雄儿女》的小说《团圆》,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如今,这里亦是大家触摸巴老先生煮字生涯,感受巴金思想情怀的地方。
时代仍然需要巴金这位“人民作家”。巴金的文学观念受到“五四”的影响,一生追求光明。他写作拒绝无病呻吟,每篇文章都是“有所为而写作”,他始终关注的问题是怎样生活得更好,或者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或者怎样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所贡献。这种立足于现实和人的写作,赋予其作品既属于时代又超越时代的特质,这也是他在今天仍然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讲心里话。巴老从不把写作当纯粹的艺术来看待,晚年他创作的《随想录》是以极大勇气“讲真话”的文学典范。在巴金心目中,“讲真话”就是作品与人品相统一的典型体现。作为具有世界视野的作家,在作品中他力求把自己写进去,把自己的经历、情感、思想写进去。
巴老观察在动荡中前行的中国时间跨度特别长,他的文学作品和我们的土地、人民血脉相连。2005年10月17日,巴老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101岁。他和妻子的骨灰被撒入上海附近的东海海域。冥冥之中,我与巴老虽未见过却有缘。我曾在东海扛枪戍边整十年,在芝麻粒大的枸杞岛上买过巴老的新著。我怀念巴金。(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