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是这样 如梦一场群新农人,围着“这块姜”

来源: 搜狐中国
2024-11-02 00:39:57

最佳回答

“为什么是这样 如梦一场”一为什么是这样 如梦一场群新农人,围着“这块姜”

  章浩在姜田里。方盼亮/摄   秋意渐浓,正是白姜飘香之时。在位于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的南门姜业专业合作社,“小章总”正忙着和工人一起晒姜、制姜,娴熟的手法看上去俨然是一个“老师傅”。   “我们家从祖父就开始种姜,种姜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技艺的传承,也是一份事业的延续。”“小章总”叫章浩,1990年出生的他已有十多年的种姜经验。天门镇是铜陵白姜的核心产区,自古便有种姜的传统,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姜,他从小便是跟着祖父和父亲在姜田里长大的,对铜陵白姜一直有着深厚感情。   2012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乡种姜,希望在延续这份家庭事业的同时,为铜陵白姜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对于儿子的这个决定,种了几十年姜的“章总”章文俊一开始并不是很理解:“种姜可是个辛苦活,你好不容易走出了乡村,怎么又回来了?”   “白姜是我们的特色,名气大得很,种姜累是累点,可只要种得好,姜地里照样能有大作为!”看着儿子真诚坚定的目光,章文俊知道,儿子是真心想回到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内心不免有些感动和欣喜。   彼时,章文俊创办的合作社已种植了100多亩铜陵白姜,可从种植、管理到采收、加工,样样都得靠人工。每到农忙时节,章文俊就带着章浩起早贪黑地在姜田里干,一天下来,爷俩精疲力尽。   “人工种姜费时费力,效益还不高。”几年下来,饱尝种姜之苦的章浩开始琢磨,在传承传统白姜种植方式的基础上,怎么才能提高质效?“要不我们用机械代替人工试试?”经过反复考察和分析,章浩建议。   对此,一直坚持传统种植模式的章文俊有些犹豫,可又觉得,年轻人有想法、有闯劲,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尝试,于是陪着儿子四处找院所、找厂家。他们根据铜陵白姜特有的生长习性和环境,先后引进生姜开沟培土机、拔姜机等机械。   “以前姜地开沟都是人工一锄一锄挖出来的,沟宽不均匀,深浅也不一致,拔姜也是要一棵一棵挨个拔,别提有多费力。自从用了机械,无论是开沟还是拔姜,一台机子能抵十多个人工,效果也更好!”引进机械的第一年,章文俊便被机械化的高效率所折服,对儿子也是刮目相看,不仅把铜陵白姜种植规模从100亩扩大到了200亩,更是逐渐把种姜的大任交到章浩手上。   尝到了机械带来的甜头,章浩浑身充满干劲,在采用机械化做垄、培土的基础上,他积极研发应用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仅降低姜瘟病等病害的发生,还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同时,他还通过地下防空洞保鲜贮藏、温室催芽厂房等科技手段探索白姜保种催芽新途径,并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选育改良白姜新品种,示范推广栽培新技术。   章浩说,在机械化种植和科技化育种的赋能加持下,如今,合作社的白姜种植基地有500余亩,亩产可达4000斤,不仅可带来五六百万元的产值,还带动了周边数十名村民就业增收,每年支付给村民的土地租金和工人工资就有约60万元。   章浩告诉记者,铜陵白姜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去年,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核心产区天门镇的白姜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为历年之最,10余家铜陵白姜加工企业和上百户加工作坊分布于此。   事实上,在安徽铜陵,每到种植与收获的季节,一群年轻“新农人”都在为白姜产业而加倍辛劳,为“这块姜”赋予了更多活力。   风味各异的白姜加工产品、干净整洁的白姜制作厂房、造型独特的白姜耕作农具、装裱精致的白姜书法作品……在位于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金华村的佘家贡姜厂,眼之所见处处充满白姜元素,仿佛走入一个独特的铜陵白姜世界。   “铜陵白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闻名于世,不仅风味独特,还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80后金如林是佘家贡姜厂的负责人,也是铜陵白姜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告诉记者,铜陵白姜的种植历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曾在宋明清时期被列为朝廷“贡品”,素有“中华白姜”的美誉。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中,铜陵白姜形成了包括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栽培、芭茅搭棚遮荫等独具特色的栽培技艺。   “铜陵白姜的加工,从清洗浸泡到分级腌制,再到最后的检验入库,共有十多道程序,制作技艺精密且复杂。”近年来,金如林在大通镇流转了百余亩土地作为姜厂的种植基地,坚持传统种植技艺和祖传制作工艺,不仅保留姜的传统风味,又达到了现代人的口感需求――脆嫩爽口、口感清新,让人们在品味生姜中感受姜的芬芳。   目前,佘家贡姜厂已开发出6大系列20多个品种。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白姜文化,他还投资了200余万元创办佘家贡姜书法院和佘家贡姜非遗馆。在这里,不仅能看到铜陵白姜种植和加工技艺,还能通过书画家的作品近距离感受铜陵白姜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样怀揣着对铜陵白姜的热爱而返乡的90后胡婷婷习惯称自己是“姜四代”,她家从曾祖父一代就开始种姜制姜。但是她在坚持传统种植加工技艺的同时,从文化创意的角度“重构”白姜产品,把农产品做成艺术品。   “我就是吃着铜陵白姜长大的。”胡婷婷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展览设计工作。2018年,她听闻家乡传统的白姜种植技艺后继乏人,便带着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爱人程陵一起回到铜陵,借力互联网和文创设计,创立了“山礼文化”品牌,寓意铜陵白姜是出自“山里”的大自然馈赠的礼物。   “白姜分为白露节气前后收获的两种,我们配以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包装,让白姜产品更像是一份精美的礼物。”胡婷婷介绍,他们带着这些被赋予了文创特性的铜陵白姜参加了百余场会展,通过交流、推介,逐渐将不少初尝者发展成铜陵白姜忠实粉丝。近年来,他们还依托乡村会客厅,推出包括金姜养生汤、姜芦牛肉丝、姜丝黄瓜条等十多个菜品的白姜宴。   让她欣慰的是,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铜陵白姜产业发展的队伍中,青春身影在广袤姜田里绽放光芒。   方盼亮 吴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