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级高质量孵化器达19家,核能、创新药、日语 为什么这么说区块链“万物皆可孵”?
最佳回答
“日语 为什么这么说”徐汇区级高质量孵化器达19家,核能、创新药、日语 为什么这么说区块链“万物皆可孵”?
创新药与核能,可以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答案可以是“核药”。而眼下,二者又多了一道关联:成为高质量孵化器的孵化主题。
在12月10日举行的2024年徐汇区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推进大会上,8家第二批区级高质量孵化器进行了授牌,使得徐汇区级高质量孵化器总数达到19家,规划建设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超过了220家,并拥有合作或自建基金50多支。
会上,徐汇区高质量孵化器“加速计划”同步启动,徐汇区科委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建成(合作)一批技术平台,徐汇正以国际一流孵化人才为牵引,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核爆点”。
高质量孵化器“高”在哪里
“成果转化高地”的架构是怎样的?徐汇区正扎实绘就这幅图景,已初步形成了“1中心-6街区-N孵化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其中,“1中心”即徐汇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围绕成果供给、概念验证、创新孵化等五大服务功能,挖掘储备了项目200余个。“6街区”即徐汇的6个科创街区,聚焦“西岸大模型创新生态、环交大人工智能、枫林生命健康、漕河泾数字技术、汾阳视听器械、环华理生物材料”等主题,借助高校、龙头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的特点,推进科技创新。
“N家高质量孵化器”则是徐汇当下正着力谋划的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两大议题,重点打造“两大空间”,即大模型方向的“模速空间”和区块链产业的“数链空间”。同时,围绕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营养健康等生命健康领域的细分赛道,布局5家孵化器;瞄准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赛道,进一步布局多家孵化器。
“高质量孵化器与传统孵化器是不同概念,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前者具备孵投联动的功能。”徐汇区科委副主任虞蔚介绍,虽然上世纪90年代,上海就开始探索建设产业孵化器,但当时,企业与孵化器之间大多是“房客与房东”的关系。
而今建设高质量孵化器,则是希望为科创孵化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一方面,调动孵化器投资入孵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入孵企业壮大后,让孵化器经营主体也能持续获得收益,最终实现创新企业与孵化器的共生发展。
为此,徐汇区正着力聚焦孵化器与“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园”的协同创新机制:在科技创新端,发掘复旦上医、交通大学、华东理工、中山医院等高校院所;在产业创新端,挖掘核工院、中电科二十一所等链主企业;在金融创新端,推动IDG、红杉中国等头部资本机构加码科创投入。
企业运营孵化器“图什么”
作为徐汇先进治疗药品创新中心孵化器的运营主体,上海九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武介绍,目前孵化器主体位于枫林国际汇创谷,以概念验证为特色,聚焦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衍生物、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的孵化和成果转化。
“想要打通整个产业链,实现内循环,就需要各类原创企业、服务性支持企业、市场化推广企业,我们希望孵化器能完成从源头创新到商业化、产品化、市场化的生态链,这也是我们选择落户徐汇的原因。”张红武说。
与生物医药不同,核电涉及的产业领域广泛,包括材料研发、设备制造、软件研发、仪器仪表研发、模块化设计建造以及辐射防护等,其中每个门类都需要创新点。
上海核工院-国电投国和(上海)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总监李小燕介绍,随着企业营收持续增长,很多科研人员要兼顾研发、设计、技术支持、运维服务等板块,已经成为“六边形战士”。以我国第三代大型先进非能动核电站为例,已同时开工14台机组,企业对科研人才的需求始终旺盛。
“孵化器企业从事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将起到非常及时、有力的补充。”李小燕说。
一些已经参与“国和一号”的上下游企业若想开启某个新领域的研究,孵化器也能成为好帮手。以小型多功能反应堆为例,因其所需的技术与传统的大型核电站不同,衍生出了耐辐射芯片等全新的产品需求,因此很需要新企业加入相关技术的研发。
“需求点就是新的研发点。”李小燕说,作为徐汇区先进核能高质量孵化器的运营方,上海核工院将为入孵企业提供设计参数、计算分析验证、工程验收和鉴定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科创家底”活起来
随着新一批高质量孵化器推进,徐汇正面向科技创新的前沿,实施“超前深度孵化”,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细胞治疗、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领域,加快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垂直领域产业孵化器,深度孵化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
生物医药领域有“三个10”之说,即“10年、投资10亿元、有10%的概率成功”。
张红武表示,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看,唯有产品真正服务于人,才是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价值所在。而从现实情况看,医疗器械从创新到应用所需的周期短则1-3年,而创新药从研发到临床动辄就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意味着,想要打造原创颠覆性创新技术平台的孵化器,既要有高瞻远瞩的产业嗅觉,还要有科学高效的规划来整合现有资源。
眼下,徐汇区内集聚了上海交通大学等15所高校、中山医院等8家三甲医院以及漕河泾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区内生命健康类企业超过2700家,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900余家,科创“家底”颇为丰富。
“我们要把各类创新端的技术产品和创新成果凝聚起来,通过高价值的赋能和转化,让它们尽快从创新端走向产业端,从而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聚。”虞蔚说。
据悉,徐汇已在区级层面发布一系列“烫手”的扶持政策,覆盖企业从孵化、概念验证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今年以来,徐汇还分赛道开展了多场“智汇科技创新领航”路演活动,推动技术、项目、初创企业与孵化器、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源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