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周】“十年为什么这样的爱你是什么歌磨一剑”
最佳回答
“为什么这样的爱你是什么歌”【上海一周】“十年为什么这样的爱你是什么歌磨一剑”
全力打造整整十年之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正迈上新征程。
上周五,一年一度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致辞时表示,上海将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全面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全力打造世界科学策源地。
论坛开幕前两天,上海举行全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为推进科技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对加快建设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陈吉宁在会上强调,上海要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朝着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十年磨一剑”,足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项国家战略之于上海的特殊分量。
十年接续奋斗,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实现了从“打基础”“建框架”到“强功能”的跨越,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今年6月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已经吹响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进军号角,上海明确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
站在新的起点,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所面临的考验和挑战,亦需清醒认识、科学应对。
在科技革命加速、创新范式变革、全球竞合环境以及自身转型需要等多重背景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多个维度,都有新的“硬骨头”要啃——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事关“卡脖子”领域需要攻坚突破;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亦有新的要求。
同时,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在破除思维定势、打破利益藩篱方面,更需付诸空前的决心和力度。此外,开展全球科技开放合作,亦需要展现特别的耐心和定力。
上述每一条,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强调“十年磨一剑”,正是体现一种长期主义取向,这也是上海发展多个领域都在强调的。
在目标上,需要锚定一个更高的长期目标布局发力,这意味着充分打开格局,“取法乎上”,有切实匹配“顶尖”城市的定位和追求,不满足于局部短期成果。而匹配这种追求的行动,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在过程中,保持充分的动力和韧劲,不为短期诱惑、局部阻挠所动,摒弃功利主义,真正做到“久久为功”。而这亦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生态环境予以支撑。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此。
比如“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市领导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上海将聚焦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瞄准物质、生命、量子、海洋等前沿领域,深入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支持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增强联合科研、创新协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全市科技大会指出,要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加快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大力支持高风险、高价值、长周期基础研究。
这类研究,无疑是前沿突破的关键,也是多年痛点。囿于科研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等因素,科研人员往往更为偏好风险低、易出量化成果的领域。要让人自觉摆脱“简单而平庸”的研究偏好,跳出固有的科研“舒适区”,需对现行体制机制进行重大调整,扭转考核指挥棒,树立长期主义导向。
陈吉宁表示,上海将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科技计划管理,优化项目管理流程,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
此前,上海已借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之机,推出一系列全新机制,以推动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针对特定科研人才,一些过去惯用的量化考核方式被叫停、废止,鼓励研究人员心无旁骛专注科研。
这些方面,不少改革力度堪称石破天惊,但更重要的显然是其长期稳定性。无论科研人员自身还是所隶属的机构,抑或政府、市场、社会,都需要对有价值的研究展现足够耐心和包容,以长周期稳定支持换长远的成果和效益。
前端突破之外,创新链条的其他环节,尤其在从“1”到“10”到“100”的转化应用及产业化过程,亦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支撑。
如针对具有高增长性的创新企业培育,陈吉宁指出,要建立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上周,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开展的中共上海市委专题协商座谈会上,市领导强调,要围绕支持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撬动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同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解决好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让银行敢贷愿贷、企业能贷易贷——真正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上述方面,都是亟待攻破的堵点,亦是“磨剑”的保障。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大背景下,日常科研组织、人才管理和培养,亦需有大的调整。许多方面的改革是基础性的,同时是革命性的——比如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
全市科技大会上,陈吉宁表示,上海要创新育才模式,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坚持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以能力、质效、贡献为导向,健全符合创新规律的评价机制。
专题协商座谈会上,市领导指出,要以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高校为“科”服务、为“产”育人的能力。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市领导在多个场合强调高校改革之于创新全局的牵引作用。对标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长远目标,对照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目前上海高校的学科布局、学科建设及评价机制等,仍有大量不相适应之处。
改革显然已经箭在弦上,而其决心、力度,将直接决定“十年”磨出的“剑”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