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源如何转化为为什么会这样呢?英语怎么说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办学思考

来源: 搜狐中国
2024-11-25 18:59:00

最佳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呢?英语怎么说”好生源如何转化为为什么会这样呢?英语怎么说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办学思考

  近一段时间,职业本科学校招生分数超出一本线、超越省属重点高校、众多超过600分的高分考生选择职业本科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在职教圈子内外引起热议。看来,职业本科教育吸引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对于职业教育长期受到诟病的生源不佳的问题,随着职业本科学校的逐步设立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然而,沉静下来,笔者也在思考,是不是好的生源就一定能够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不是由高水平专科高职升格的职业本科,其培养质量就一定能够像招生分数一样超越传统本科院校,职业本科的社会吸引力能否长久地持续下去,成为引领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上诸多问题,需要职业本科战线的同仁深入思考并作出积极行动。笔者结合工作经历,谈些体会与建议。   好生源将会带来哪些变化   一般来看,高职院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后,高考录取分数都会有数十分的增长,其他招生类型的报录比(报考人数与实际录取人数的比例)也会显著提升,学校可以优中选优,生源质量将会显著提升。结合个人经历,好生源对于办学者主要可能带来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好生源成为倒逼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力。在课堂教学上,“低头族”明显减少,学生靠前就座、认真听讲成为普遍现象,与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互动显著增加。在自我学习上,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甚至能够纠正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比如,就曾有学生向笔者反映,数学课老师线性代数某个问题的讲解与互联网慕课不一致,后经查实,这名教师确实出现了课程内容错误。这些有益的反馈成为学校完善教学设计、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的直接动力,倒逼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二是好生源成为优化办学条件的重要动因。对比原有生源,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后,对于阅览室、自习室、教室等学习条件的要求也明显提升。比如,学校升本后,图书阅览室曾经“一座难求”,为了争取自习的好座位,学生经常要起早去排队“占座”;每周一次的校领导接待日,经常收到学生对于学习空间不足、自习室关灯时间太早等问题的反馈。这些都成为学校加快拓展办学空间、提升教学服务能力和质量的重要动因,尤其是在优化学习条件和环境上,学校要更多地考虑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   三是好生源成为完善内部治理的有利契机。在学生管理上,能够明显感受到学生综合素质更高,自我管理能力和意识也有明显提升,参与学生社团、学生自治组织的积极性增加。在科研参与上,本科学生更愿意参加教师牵头的科研团队,承接来自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为推进科研反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有利条件。这些均为学生更深度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也为学校更好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契机。   好生源怎样有高质量的发展   好生源是职业本科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否持续获得好生源,关键还是要看职业本科学校能否把好生源培养成真正适应产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一是应坚定职教类型定位不动摇。职业本科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要办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本科教育,“此本科非彼本科”,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升本不忘本”,坚定“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范式,避免“学术性漂移”。基于良好的生源基础,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照升级后的岗位需求,重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将好生源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转化为提升技术技能的动力,让更多的学生既要进入“自习室”,更要进入“实训室”,实现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双提升。   二是应坚持多元开放理念不动摇。职业本科既要有类型定位的“定力”,也要有开放办学的“胸怀”。如果职业本科筑起所谓类型定位的“铜墙壁垒”,将来也只能成为失败的“另类”。一方面,在教育体系内部,要坚持向普通本科学习有益经验,强化与普通本科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和应用科研上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在教育体系外部,要将“产教融合”作为不二法则,深化与产业园区、行业组织、领军企业的合作,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只有这样,通过博采众长、融合发展,才能让生源优势转化为模式优势,推进职业本科行稳致远。   三是应坚守改革创新意识不动摇。到目前为止,职业本科学校只有51所,与普通本科、高职专科相比,体量还太小,影响力还不足,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职业本科怎么办,需要目前的院校以及后续加入的院校持续探索,勇于改革实践。改革就要触动原有利益架构,创新就有失败的可能,这都是职业本科发展的不利因素。职业本科学校应抢抓机遇,拥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畏惧挑战、不畏惧风险,依托更加有利的生源优势,以自身的创新实践,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探路,为加快建成教育强国贡献应有力量。   (作者系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   吴学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