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绿同行,为什么会这样的英文怎么写大学生将文明旅游的种子种在这里

来源: 搜狐中国
2024-10-04 07:35:06

最佳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的英文怎么写”与绿同行,为什么会这样的英文怎么写大学生将文明旅游的种子种在这里

  9月23日,同学们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五龙河景区发起文明旅游倡议,队员何苗在旗帜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胡柏鹤/摄   9月23日,踏着秋意,参加2024年“青春无限好 浪漫郧西见”――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寻访活动的20名大学生,来到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五龙河景区。   行进在平整的步道上,同学们不时被斜生的枝丫拦住去路,举目望去,树木有从木屋中破壁而出的,有被水泥石台稳稳托举的,更有伫立在路中央,被栅栏保护的……   “宁肯多修一里路,也不砍掉一棵树。”五龙河景区负责人金朝晖向大家解释。   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同学们在五龙河开启了生态与文明之旅。   我们是环境的保护者,游客是环境的监察官   全长58公里的五龙河,发源于秦岭南麓鄂陕交界的天池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天然林保护区,素有“鄂西北九寨沟”之称,也是此次寻访活动在郧西的首站打卡地。   甫一步入景区,绿意便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透着湿润的清凉。金朝晖介绍,五龙河景区植被覆盖率极高,是郧西旅游的必打卡地之一。除本地居民外,还常有来自陕西、甘肃、宁夏、河南等地的游客前来游玩,年游客量曾达到45万人次。   尽管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却不是五龙河景区的第一要务,“生态保护对我们来说才是首要的,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是我们的运营理念。我们是环境的保护者,游客是环境的监察官。”金朝晖说,景区自2018年开始建设,在生态专家的指导规划下,其设计、施工、运营的每个环节都严格秉承着这种理念。   金朝晖介绍,为了守好这片明山秀水,景区内自有一套“加减乘除”法的保护心得:在保护绿色植被上做加法,加栅栏、加石台、加围栏,游客的步行距离虽然增加了,但绿意丝毫不减;在防治环境破坏上做减法,景区内不搞掠夺式、破坏式开发,力求将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在综合治理上做乘法,景区内采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治理形式,同时出台严格的生态综合保护治理措施,将防治效果最大化;在生态隐患上做除法,不断加强生态风险隐患排查,强化监督。   水,也是五龙河景区离不开的主题,每一处秀美风景,无不与水关联。在生态瀑布旁,来自西北大学的王佳宁不时驻足拍摄,在陕西读书生活的她常游览山景,很少看到如此秀丽的水色,“景区很有秦岭以南的特色,一进来就看到水绿汪汪的,非常清澈干净,环境也很整洁。”王佳宁说。   金朝晖介绍,长期以来,五龙河景区都将守水护水看作头等大事。为了保持水源清澈洁净,景区规定一切生活污水都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   五龙河是郧西水源保护的一个缩影。郧西是秦楚门户,汉江穿行秦巴腹地进入这里,流经6个乡镇。郧西境内有大小河流3000多条,是汉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郧西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之一。这里的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生态保护责任的体现。全县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保障了水质的纯净,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传递文明旅游的火种   行走在景区内,绵延数公里的步道上,几乎不见一点垃圾。但金朝晖说,景区刚开放时并不是这样的,“当时还有不少游客乱丢垃圾,甚至有扔到水中的;周边老百姓曾经都是靠山吃山,起初很难适应景区生态保护的变化,依旧有不少人偷偷上山砍树。”金朝晖指着山上茂密的树林说,“以前山上有小路可以下来,老百姓就私下引游客抄山路,挺危险的。”而五龙河里水清鱼肥,曾有不少村民或游客偷偷钓鱼、毒鱼、电鱼,造成过十分恶劣的影响。   自发现这些问题,景区就大力进行环境综合治理,10公里的步道上,垃圾桶增设至500余个,扩大监控覆盖面积,和乡政府、林业、公安等方面实现治理联动,同时招募周边村民组成环境监察队,加大“人防”力度,保证每公里至少有1名保洁人员。“我们现在有40多个一线员工,其中有不少都招的是当地村民。”金朝晖说,五龙河景区的旅游扶贫实践被原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80个示范项目之一,通过与周边乡村的深度合作,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日子好了,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提升了。在景区河道旁,65岁的武大爷正带着老伴拍照,他们住在附近村,因五龙河景区对郧西本地人免费开放,他常常和家人来散步。对于周边村民曾经上山砍树的情况,武大爷记忆犹新:“以前不少人家都要烧柴火,不得不上山砍柴。现在生活好了,也不用烧柴火了,大家的环保意识自然就上来了,景区好了,大家的生活才能好。”对现在的五龙河生态环境,武大爷满意又自豪。   眼前的山水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印象颇深,他们中有些在暑假参加了2024年全国大学生文明旅游暑期实践活动,深入全国各地引领文明旅游新风尚,这一次,他们也将文明旅游的火种带到了五龙河和郧西。在五龙河河谷旁,队员们发起文明旅游倡议,并在“以青春之名,行文明之旅”的队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今天的活动不仅是一次旅游活动,更是一次责任的体现。”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谭颂彬说,“在五龙河的游览虽然接近尾声,但我们的文明旅游之路才刚刚开始。”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 李怡蒙 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