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震后重建区:流转土为什么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地里药“香”飘
最佳回答
“为什么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青海民和震后重建区:流转土为什么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地里药“香”飘
西宁11月29日电 题:青海民和震后重建区:流转土地里药“香”飘
作者 石延寿 李隽
冬日高原,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在前进村山沟里的一处田地里,一台大型拖拉机缓慢移动,几个村民紧跟其后,在刨开的松土里躬身忙碌。
“这是前进村致富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朱玉贤,他们在挖收黄芪。这淡淡的草药味儿就是黄芪的味道。”同往的民和县官亭镇干部董金珍介绍说。
只见朱玉贤驾驶的大型拖拉机缓慢移动,机械后村民正在捡拾翻出的黄芪根。
图为朱玉贤展示挖收的黄芪。石延寿 摄“你看这些黄芪主根粗度有两三厘米,这几根大概有1米长。这属于头等黄芪,从这几天的挖收情况看,像这么大的黄芪还是比较多。”朱玉贤说。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积石山6.2级地震影响了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三县46个乡镇419个行政村。
入冬后昼短夜长,务工民众早晚返家费时费工,朱玉贤腾出自家的一间房子,让务工人员与他们一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中午时分,朱玉贤熄火停机,带着大伙儿回家吃午饭。来到家中,热腾腾、香喷喷的热饭菜等着他们。
图为黄芪机械挖收现场。石延寿 摄“地震发生后我家的房屋鉴定为D级危房,进行了重建,7月份就完成主房重建入住了,现在朱书记这里刚好挖药材要人,就过来打工,多少为家里补些收入。”来自民和县杏儿乡胜利村的务工村民白墙仁说,积石山地震发生后,房屋加固重建装修都需要人照看,导致他们不能出远门务工,今年都在朱玉贤的流转土地上务工,9月份来采收玉米,现在又来挖药材。
今年已经是朱玉贤种植黄芪的第六个年头,虽然灾后重建,村里事情多,加之自家的灾损房屋还要修缮,但朱玉贤还是坚持流转种植了800亩土地,其中500亩黄芪、300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令朱玉贤高兴的是,他流转土地种植的500亩黄芪迎来地震灾后的第一个丰收年。朱玉贤告诉记者,去年种植的黄芪亩均产量400余公斤,今年亩均产量预计能达到500余公斤,目前黄芪鲜品市价每公斤6元至7元。
图为黄芪机械挖收现场。石延寿 摄除了鲜品销售,朱玉贤还对黄芪进行初加工,他的想法也得到了乡村振兴产业政策的扶持。2021年,民和县官亭镇前进村实施了总投资660余万元乡村振兴试点村项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将原村委会办公场所改造成黄芪加工车间,配备了必要的药材加工设备,对黄芪干品进行切片、磨粉等初加工后上市,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种植效益。
“切片装袋的黄芪每袋250克可卖到20元,每公斤掐头去尾去根须后的黄芪节子可卖到50元,比直接卖鲜品的收益更高。”朱玉贤介绍,流转土地种植黄芪,不仅增加了山区土地的产出效益,还有效防范了耕地撂荒的潜在风险。
虽然2023年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但由于村民外出务工等原因,一些耕地面临着撂荒风险,特别是今年,前进村52户将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下搬到山下居住生活,山下居住而山上种地颇有不便,所以他们的土地也存在撂荒风险。
朱玉贤说,他今年流转的500亩山地中就包含了170亩撂荒地,明年他将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面积,特别把那些本村存在撂荒风险的土地流转过来种植黄芪,让流转土地上飘出更浓的药“香”味儿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