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一直“游”到内陆深处 上海这所高校持续助力为什么会这样子周杰伦西部发展绿色渔业获国家表彰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024-09-28 05:30:5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最佳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子周杰伦”一直“游”到内陆深处 上海这所高校持续助力为什么会这样子周杰伦西部发展绿色渔业获国家表彰

东方网记者王珂然9月27日报道:今天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表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正是其中一员。

细数起新疆博斯腾湖的第一颗淡水珍珠,新疆第一批绒螯蟹——“天山雪蟹”,西藏的冷水鱼类基地,青海的鲑鳟鱼类养殖区……从辽阔的新疆、西藏,再到云南、贵州、广西、宁夏、内蒙古等地,从渔业科技服务再到人才培养,从20世纪50年代绵延到今天,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以科技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将绿色渔业种质的“中国芯”装在了西部一线。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代表合影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1982年成立,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重点科研团队,核心成员9人。首任负责人是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思发教授,现任负责人是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教授。

“一条鱼”“一批鱼”“一群鱼”,象征着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专家从“一个人”“十个人”“一百人”再到“无数人”。他们守护在西部的土地上,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自己的事业,把当地的各族群众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面对艰苦环境和其他艰难险阻时,他们始终坚定信念,把保护和发展当地渔业资源,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作水产人最大的乐趣。

“一条鱼”“游”在西藏 攻克亚东鲑鱼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在西藏,有一种叫“亚东鲑鱼”的冷水鱼生活在海拔2700米—3700米的水域,人工繁育一直是难题。2015年,团队接到了助力亚东脱贫和稳藏守边富民兴业的精准扶贫任务,84人次深入西藏。在气温零下20摄氏度的基地,他们克服高原缺氧所带来的头痛脚轻,双手浸在0.6-0.8摄氏度的流动冰水中,嘴唇冻得乌黑发紫。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用了3年,终于攻克了“高海拔”“超低温”“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长”“驯食成活率偏低”等制约鲑鱼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与亚东鲑鱼相关养殖合作社的技术骨干等进行集中座谈

此后,1个鲑鱼繁育基地、4个苗种培育基地、5个工厂化车间和1个成鱼产业园拔地而起。亚东也因此成为西藏地区现代化和规模化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冷水鱼类基地。

授人鱼,也授人“渔”。团队手把手传授技术,引导当地群众跟着学、试着干,自主参与鲑鱼产业,掌握关键技术。200余人次的培训,让当地群众顺利完成了从农牧民到“渔民”的转变。他们一致表示是上海养鱼的专家让他们获得了实在的利益。从滴水湖畔到雪域边陲,上海与亚东虽相隔万水千山,但共同目标、深情厚谊把两地紧紧连在了一起。

“一批鱼”“游”在新疆 开发冷水鱼种质核心技术

新疆地区拥有一批独特的鱼类资源。如何将这一天然优势转化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使得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是团队研究的重点之一。

为此,团队100余人次入疆,在“找鱼”“摸鱼”的过程中,多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行程超80万公里。他们率先攻克额尔齐斯河流域特种鱼类繁育与养殖相关技术,并推广至全国20余个省区市养殖,掀起了养殖新疆冷水鱼类热潮。

新疆渔业资源调查(资源勘查)

塔里木裂腹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河流中。团队开发了塔里木裂腹鱼的人工繁育与资源保护技术,在塔克拉玛干边缘设计出我国第一个木裂腹鱼专用养殖场,抢救性地保护了这“条”鱼。

此外,团队选育出新疆第一个水产新品种,开展河蟹和小龙虾良种推广,每年为10万余亩养殖基地提供技术服务。编撰的新疆首本《虾蟹养殖技术手册》,为民族地区的高效养殖提供了技术蓝本。耐盐碱罗非鱼新品种首次在新疆养殖应用成功,推广养殖8000亩。团队还连续25年到阿勒泰地区开展渔业科技服务,足迹遍布7个县8个团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团队成员为“鱼博士”。科技支撑的渔业逐渐成为新疆特色产业“新名片”。   

“一群鱼”“游”在民族地区 创建国内首套水产动物种质研究方法

团队深知,要端牢中国饭碗,良种培育是关键;要建设渔业强国,种质开发是核心。为此,他们耗费巨大精力,建立了涵盖形态、组学遗传等八个层次最全面的水产动物种质研究方法与评价技术体系,首创了“系内群体选育+系间配套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

“龙申1号”在广西苗种扩繁基地起捕推广到周边省区

在广西,瓯江彩鲤“龙申1号”欢快地在苗种扩繁基地游动。近两年来,团队已向周边民族地区免费提供了约100万尾的苗种。在贵州、宁夏、内蒙古等17个省区市,中华绒螯蟹“江海21”早已爬上当地群众的餐桌,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团队还为门源回族自治县冷水鱼繁育基地提供全套技术服务,支撑青海成为全国产量最高的鲑鳟鱼类养殖区。

团队把以“鱼”“蟹”为代表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带到了民族地区,带去了团结致富的希望。无数人的命运因“一条鱼”而改变,无数人的幸福由此而成就。水产研究既是上海海洋大学的特色,也是团队服务西部民族地区的优势所在。

在团队深耕西部一线事迹的感染和带动下,近十年来上海海洋大学每年为西部地区培养上千名渔业技术人才,开展50余项科技服务。正因如此,近年来团队还曾获得2019年上海市教委脱贫攻坚嘉奖、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2022年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荣誉。

团队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双一流”学科优势切实转化为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动能,用渔业种子“中国芯”赋能特色渔业产业发展蓝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团结进步做贡献。

(责编:日本萝莉神降临!白菜来净化大家了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