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生态账 建为什么会这样说英文设“零碳岛”
最佳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说英文”算好生态账 建为什么会这样说英文设“零碳岛”
黄渤海交汇处,山东烟台长岛孙家村渔港。
马达声起,一辆运输船载满人工藻礁缓缓驶向大海。孙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成伟摊开手中的“海洋牧场布局图”:“趁风浪小,往海底投藻礁,给鱼儿‘盖房子’。”
布设人工鱼礁、移植藻类海草,这是近年来长岛推行的“固藻集鱼”养殖新模式,降耗减排、更低碳更绿色。
长岛曾是山东唯一的海岛县,长期靠海吃海,走过弯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岛近岸渔业养殖迅速扩张。孙家村发展海参育保苗产业,一座座大棚沿着海岸线“疯长”。腰包鼓了,可代价沉重。“育苗场的煤炭锅炉,一到冬天要‘吃’1万多吨煤,黑烟呛鼻;养殖废水排进大海,海水变得五颜六色……”孙成伟回忆。
变化始于2018年。这一年,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长岛转身向“绿”——
离岸1公里范围内,围网养殖、筏式养殖全面腾退。孙成伟带领村民主动转身,2020年孙家村拆除最后一座苗场。短短几年间,长岛腾退近海养殖1.8万亩,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修复岸线89公里,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至87.7%。
传统产业做“减法”,环境修复做“加法”。2018年以来,长岛栽下苗木80多万株,推进裸露山体修复,全岛植被覆盖率超过60%。生态向好、风景变美,游客纷至沓来,海岛游成为岛上新的富民产业。
绿色低碳发展,长岛目标长远。禁止新上工业项目、城区集中供暖电代煤改造、淘汰燃油公交车……一项项硬举措,都对标2035年实现长岛全域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打造“国际零碳岛”的目标。
再奋进,依然靠改革——
两年前,一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成功落地孙家村。“这是真金白银、点绿成金!”孙成伟说,海草床、海藻场每年固碳量产生的远期收益权可以作质押贷款,“今年计划投放藻礁1000个,可以为村民创造更多碳汇价值”。
岛上的传统渔业,向绿也向新。长岛南隍城岛海域,8座智能化养殖网箱矗立,单体网箱年产渔获可达1000吨。从近海到深远海,从“传统”到“绿色”,从人工到智能,一座座“蓝色粮仓”崛起。
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不断迎来新突破:2022年,长岛所辖的大黑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负碳超过2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负碳海岛”;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白江豚、鲸鱼频频现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我们更有信心加快改革步伐,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李明涛表示。
本报记者 李波 李蕊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